鹽埕區因天然地勢及歷史地位,所以產生了移民社會的特質,並奠定其多元豐富族群的文化基礎。
鹽埕的先民在日據之前渡海來台,以漁鹽為主業,形成墾移文化,也為最早開發鹽埕地區的先民,所以視之為「高雄本地族群」。鹽程成為新興都市之後,陸續有「澎湖族群」及「台南族群」兩次島內移民;日據時代「日人」大興土木,遺留的殖民文化與建築風格,當時引進西式建築與仕紳生活的洋文化。
越戰時期,鹽埕達到經濟高峰,「美國大兵」與「船員」促成了酒吧、音樂以及休閒文化;近年因為外勞政策的開放,可以見到鹽埕區內有「菲勞文化」的聚集。現今鹽埕區以高雄本地族群與島內移民族群為主體。
1.高雄本地族群
日人開發鹽埕之前,北端的鹽埕庄與鹽埕埔有漢人的聚落外,其餘幾乎都為鹽田和養魚池,由此可見漢人主要從事漁鹽之業。
1908年,日人造港造市,使鹽田盡失,漢人被迫轉業,其中以從事地產及金融業較有成就,其中林迦為最具代表的例子,投資房地產亦投入金融業,並且創辦「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為當時代表建築之一;林家古厝亦為現今鹽埕區重要歷史建築物。
2.澎湖族群
在本世紀,日本在台的經濟政策以農業為發展重心,主要的工商業(例如興建鐵路、開港、造市...)都掌握在日人之手,日人淺也在高雄設置水泥廠(現今台泥廠),鹽埕到處大興土木,因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與勞工,澎湖人趁此機會渡海來台,日人因而雇用從事勞務工作。
澎湖人最早落腳於沙仔地與北野町一帶,因鄰近工作場地,也是鹽埕造港造市後的新生地。
(1)澎湖廟宇的建立
因為遠從澎湖渡海來台,為謀同鄉相互照應,並在聚落成立「澎湖社」,之後大家共同出錢出資建立「澎湖廟宇」,目前有11座澎湖廟宇存留,為高雄市澎湖廟宇分佈最多之地區。富野街的文武聖殿為現今最雄偉,香火最旺,也最具代表的,創建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起出委身於七賢路與大公路口,後遷至此。
(2)「澎湖廳民會」的設立
昭和六年(1927年)成立,一反過去澎湖人被視為弱勢族群。會館位於瀨南街內,又名金城會館(於昭和四年 1929年)落成。後因二次大戰遭受破壞而改為「金城戲院」,同鄉會繼續於內辦公,而該會館曾經是重要的公共輿論空間,病也是二二八事件重要現場,之後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拆除殆盡。
3.台南族群
移民之後主要從市民生方面的事業發展,米糕城、肉粽郭等小吃店,以及早年大溝頂、新樂街、瀨南街的布莊。日據時代漢光復後的人力車、三輪車也都由台南人包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