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都長的一樣ㄟ...

對於這樣的街景,其實第一次看見時,帶給我頗大的疑惑感...這條街彷彿沒有了自己,全部都被穿上同樣一件衣服,帶上同樣一個面具。走在街上彷彿安靜的聽不到任何聲音,全部都是同樣的一件衣服,讓我不會想特別去注意這家店在賣什麼東西...

小店面有時有趣的就是不用特別去注意到底在賣什麼東西,從外觀、擺設...等,她自己就在訴說著自己的聲音,也是因為這樣街道才顯得有趣。

一致性真的就是乾淨整齊嗎?它是一條徒步商業街...但我卻彷彿感受不到商業的活力,走完...我也疑惑了...。

舊空間再利用

文建會在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中定義閒置空間是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空間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虞下,仍具有可再利用有價值的。歸納三點:
(1)原有使用功能消失且處於閒置狀態下的建築物
(2)需為結構安全無虞的建築物
(3)再利用後可提高週遭地區整體利益。

動機與目的:
自1960年以後,世界各地對於老舊建築保存與環境保護的觀念逐步提高,不同於早期是以破壞來代替發展。在60至70年代,老舊建築觀念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對於歷史性建築採凍結方式並非維護和保存。70年代以後,老舊建築活化在利用觀念和方式逐漸興起,80年代老舊建築再循環利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保存方式。台灣對於老舊建築的保存觀念在於70年代,對象是歷史性建築和日據時代的建築物,隨著世界的潮流,國內對於空間改造議題的探討與參與,不在侷限於歷史建築,漸漸國內相關學術研究單位,也對閒置空間再利用討論開始活絡,自從1998年文建會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後,對於老舊空間建築物再利用觀念和案例開始在台蔓延。

「空間再利用」議題之探討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但對於台灣的閒置空間研究都還是多傾向規劃為藝文展示空間或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國外對於空間再利用這方面,由於起步較早,早已朝向多元化使用類型之規劃發展,擴及到住宅、商業、辦公、娛樂等不同類型。在國內外案例中發現,成功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多採複合式使用,再利用類型可分為三大項分別為(1)藝文展演(2)商業使用(3)餐飲。故國內的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中應不在侷限藝文空間使用支單一考量,朝向空間類型以不同形式再利用是必要的,如果從長遠性文化政策發展思考,閒置空間再利用可以藉由各種類型的空間利用,帶出多元化的使用想法,找出最適合的利用機能,使空間能永續使用或經營。

閒置空間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一些既有的老舊建築,在都市發展過程中隨著都市機能擴張與使用分區改變,逐漸不被使用進而形成閒置空間的狀態。目前國內對閒置空間再利用焦點多集中於做為藝文展示空間,然而從國外研究資料操作經驗中得到的結果是閒置空間再利用不僅僅止將再利用為藝文空間的用途,商業、住宅、教育、娛樂、休閒等各種使用目的都是閒置空間可能再生利用的新機能。

案例分析(二)-德國文化釀酒廠

文化釀酒廠位於柏林市中心,是德國著名舒海斯(Schultheiss)啤酒製造地,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用為軍需工廠,戰後歸屬東德,恢復生產,1967年停產拆遷機器後,空間成為其他機構及青少年活動進駐之場所,1974年雖指定為古蹟,但許建築物及設施多已傾毀。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由信託公司接管,次年文化釀酒廠協會成立,由文化釀酒廠協會、音樂協會、工業及常民文化基金會及法蘭茲俱樂部公司等團體,共同成立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長期租用。

由於工廠本身有相當獨特的磚造空間,與周邊住宅混合,臨近地鐵站,因此投資一億馬克將此地整修為文化藝術及商業中心。TLG信託公司(Treuhand Liegenschaftsgesellschaft mbH)對此地之定位,為以藝文團體經營的特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中心,多元的經營極規劃餐飲、超市、工作室、電影院、辦公室、展覽廳、小劇場、自釀啤酒的花園酒館、停車場...等;有些大跨度空間(蒸氣室、電力室)以出租空間方式(辦活動、聚會、辦公室...),戶外空間舉辦演唱會...等,結合文化及商業不同屬性的靈活積極運用。

TLG的整修及在開發計畫於1988年動工,保留十九世紀建築師Heinrich Schwecchten設計的工業建築的特色和原有的釀酒生產設施,列用原有的生產廠房、儲存區、包裝區、辦公室、員工餐廳、學校及庭園等,有六個可串聯之主要中庭及二十棟建築物,主要為紅磚及黃磚造,有精美的裝飾,柱,拱及高塔...等。?整建後可使用的面積從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增為四萬一千平方公尺,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繼續經營既有七千五百平方公尺的文化設施,其他以招商或承租方式處理。而為了紓解都市內的交通問題,挖掘地下停車場成為最大的改建部分,而電影院則充分運用原廠房建築的高跨度,原有的戶外空間則成為廠房改造的餐廳及表演中心最佳的延伸空間。


將空間機能複合多元的使用是其成功的關鍵點,超市、啤酒館、餐廳及電影院引入一般大眾生活的使用,同時也增加了藝術展覽與表演的潛力觀眾。出租的工作室、辦公室及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更是保持常態使用的大功臣。特別是在地社區居民活動的引入,如:具有地標作用的轉角建築為老人聚會的場所,使社區的融入更具張力;釀酒廠內的超市服務社區居民,電影院、聚會、九霸等更吸引相當多休閒及觀光人潮,尤其是入夜後更是附近辦公人員、居民、青少年社交的好場所,使此區充滿活力。

透過文化釀造廠合作公司主導的文化及社區活動,帶動此趨活絡發展;是一個很好的經營模式,已成為當地重要之複合性文化商業休閒中心。


結語:
一般我們所思考的「舊空間再利用」的模式一直跳脫不了展覽館、咖啡廳...等,但成功的案例不少,失敗的案例更多,舊空間如何再利用?它一定是「舊」空間嗎?為了保存文化就一定是藝術進駐嗎?從上面案例還有和老師talk之後,很多東西都要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貼近人?是否應該從生活模式著手?如何讓它是新的卻不失在地性和獨特性?

複合模式的經營手法是我所認同的,只是除了商業性的搭配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Dialouge Magazine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