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案例分析(二)-德國文化釀酒廠

文化釀酒廠位於柏林市中心,是德國著名舒海斯(Schultheiss)啤酒製造地,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用為軍需工廠,戰後歸屬東德,恢復生產,1967年停產拆遷機器後,空間成為其他機構及青少年活動進駐之場所,1974年雖指定為古蹟,但許建築物及設施多已傾毀。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由信託公司接管,次年文化釀酒廠協會成立,由文化釀酒廠協會、音樂協會、工業及常民文化基金會及法蘭茲俱樂部公司等團體,共同成立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長期租用。

由於工廠本身有相當獨特的磚造空間,與周邊住宅混合,臨近地鐵站,因此投資一億馬克將此地整修為文化藝術及商業中心。TLG信託公司(Treuhand Liegenschaftsgesellschaft mbH)對此地之定位,為以藝文團體經營的特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中心,多元的經營極規劃餐飲、超市、工作室、電影院、辦公室、展覽廳、小劇場、自釀啤酒的花園酒館、停車場...等;有些大跨度空間(蒸氣室、電力室)以出租空間方式(辦活動、聚會、辦公室...),戶外空間舉辦演唱會...等,結合文化及商業不同屬性的靈活積極運用。

TLG的整修及在開發計畫於1988年動工,保留十九世紀建築師Heinrich Schwecchten設計的工業建築的特色和原有的釀酒生產設施,列用原有的生產廠房、儲存區、包裝區、辦公室、員工餐廳、學校及庭園等,有六個可串聯之主要中庭及二十棟建築物,主要為紅磚及黃磚造,有精美的裝飾,柱,拱及高塔...等。?整建後可使用的面積從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增為四萬一千平方公尺,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繼續經營既有七千五百平方公尺的文化設施,其他以招商或承租方式處理。而為了紓解都市內的交通問題,挖掘地下停車場成為最大的改建部分,而電影院則充分運用原廠房建築的高跨度,原有的戶外空間則成為廠房改造的餐廳及表演中心最佳的延伸空間。


將空間機能複合多元的使用是其成功的關鍵點,超市、啤酒館、餐廳及電影院引入一般大眾生活的使用,同時也增加了藝術展覽與表演的潛力觀眾。出租的工作室、辦公室及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更是保持常態使用的大功臣。特別是在地社區居民活動的引入,如:具有地標作用的轉角建築為老人聚會的場所,使社區的融入更具張力;釀酒廠內的超市服務社區居民,電影院、聚會、九霸等更吸引相當多休閒及觀光人潮,尤其是入夜後更是附近辦公人員、居民、青少年社交的好場所,使此區充滿活力。

透過文化釀造廠合作公司主導的文化及社區活動,帶動此趨活絡發展;是一個很好的經營模式,已成為當地重要之複合性文化商業休閒中心。


結語:
一般我們所思考的「舊空間再利用」的模式一直跳脫不了展覽館、咖啡廳...等,但成功的案例不少,失敗的案例更多,舊空間如何再利用?它一定是「舊」空間嗎?為了保存文化就一定是藝術進駐嗎?從上面案例還有和老師talk之後,很多東西都要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貼近人?是否應該從生活模式著手?如何讓它是新的卻不失在地性和獨特性?

複合模式的經營手法是我所認同的,只是除了商業性的搭配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Dialouge Magazine 2007/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