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不解,為何那麼髒那麼臭的地方,卻稱之為愛河?從文獻中了解到,愛河全名為「仁愛河」,發源於仁武鄉八卦寮潭埤,由東向西,在龍水左彎蜿蜒流入市區,穿過鹽埕區後出海。支流發源於五塊厝之東,在前金區之後金(七賢國中前)與本流交會,從鹽埕之海尾仔向西流入高雄港。日據時期,經過整治後稱為「高雄川」,江河面縮窄,可行駛小輪,逆流而上泛小舟可達灣內,故有高雄運河之稱。
光復後,運河兩岸闢為河畔公園,沿河全面綠化,園裡設置亭臺石凳,可供休憩。環境優美,吸引情侶的到來,雙雙倩影,或漫步,或並坐,極富情調。幾經報章媒體的渲染,愛河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但進入民國六十年代的時候,工業廢水、家庭汙水、垃圾、遊客廢棄物,均拋置河中,導致河水黑如墨汁,臭氣四溢。從此,水質清澈見底,泛舟瀏覽,情侶雙雙並坐於河邊...等景象都已成往事。
而很不幸,民國七十五年出生的我,沒有見過愛河過往那般美景,對它的印象就是它是一條很大條的「臭水溝」,垃圾堆積、臭氣四溢,讓人連接近都不想接近,連接高雄東西邊的四條橋(建國橋、七賢橋、中正橋、高雄橋),大家不是快步經過就是飆車駛離。
誰能去想像這條臭水溝能在今日的高雄漸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呢?主要原因也是高雄市政府投入鉅資整治愛河,並建地下大水管直通大海,促使愛河恢復昔日風光,也因為愛河的整治成功,慢慢改變了高雄人的社會價值觀,也更進一步慢慢擺脫掉高雄重工業都市的形象。
而上面那一張照片就是我在逛基地(鹽埕區)時,悠閒的騎著腳踏車經過愛河邊時,看見愛河邊聚集了許多釣客與老人,邊聊著天、釣著魚,享受這悠閒的下午時光。雖然旁邊就掛著指示牌(禁止釣魚),但反觀馬路疾駛而過的汽機車與悠閒釣客的漫漫享受,誰又忍心破壞這般氣氛呢?看著魚兒上鉤,我也不禁在一旁興奮得叫著,而釣客成功的釣上魚的那張滿足又驕傲的臉,使我看了也不禁開心了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