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案例分析(一)-上海新天地

從西方國家的都市改造經驗,再作法與看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主要概念為認為舊區環境惡劣,並由公部門直接全面透過強制徵收私有土地拆除重建,供私部門進行再開發,而這樣除舊佈新的方法使大規模原有的居民被迫遷徙,更導致地方的仕紳化。
2.都市再發展(Urban Regeneration)
主要概念為對舊區環境形式採取中性的價值觀,認為舊區空間經過整建或改善即可獲得新生,而認為舊區空間衰敗主要原因是因為缺乏公共建設,而直接局部的注入新設施,期望開創出新局面。公部門以公共建設為催化劑,利用公共土地提供新設施,吸引私部門進駐已進行街區或結構更新,並促進就區整建的改善。
3.都市保存與復甦(Urban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將都市的已存在的風格與形式視為資產而非負擔,並且透過適當的條件以及管理機制的應用,反而將地方文化特色展現出來,這是新區所沒有的魅力。而在態度上採取「間接全面」,1透過法令或財務機制提供誘因,鼓勵私部門在原有的環境結構下進行街區改善,尊重原有地方風格,形成特色。2進一步透過連結與連鎖形成新舊區資源的互補。3更進一步釋出公權力,鼓勵並補助民間組織,使民間與公部門一起合作進行街區改善、維護以及經營,達到復甦舊風格,形成新特色。


基地位於蘆灣區中心,過去是法國租界─ 是舊上海昂貴繁華的區域。而上海在都市重建採用了新的模式,利用「歷史保存」的方法進行都市復甦,而所謂的歷史保存並非將單體建築物已凍結或是復原的心態,形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或是成為建築的植物人。

上海新天地在開發之前,是一片擁有近一個世紀歷史的「石庫門」里弄建築。從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石庫門」(一種法屬租借殖民地時期風行的住宅形式建築)有著深深的歷史價值,他是中西交融下的產物,更是代表了上海近代的歷史文化痕跡。

上海新天地依兩階段別進行,第一階段為「
選擇性修建」:一方面加了必要的補強後,舊建築的外牆、屋頂和其他獨特的建築特徵被忠實而費盡苦心地保存並且復原成原來的樣子,另一方面也去掉不必要的、保護的等其他加強措施,而原本是居住用途的是空間依據新型商業空間的需求被大規模的翻修 / 改建。幾個新的流線型玻璃/鋁製建築策略性地配置於基地內以增加對比與張力效果。為於主入口的現代抽象水雕是招牌與指標。

第二階段發展的其他部分包括了面對中庭人造園林的低樓層、有五星級服務的高級住宅,以及一些重新改裝作為商業用途的石庫門建築。開放空間利用相同特色而擁有不同表面處理的花崗岩與當地黑色磚裁的戶外鋪面組合將整區的空間整合起來。
中間有一條徒步道路穿過整個基地,輸送所有的步行人潮。為了維持設計品質的ㄧ致與管理資產,所有的建築物都只能出租。開發者掌控了所有外部照明、指標招牌、景觀以及其他設計。戶外照明是經由審慎的過程挑選出來,希望所有巷道、主要通道以及修復後磚牆 / 混凝土牆包圍的庭院能夠呈現出設計所要求的夜間氣氛。
被修復的建築中,最重要的就是現為博物館而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招開第一次會議的場所。因此所有新天地區域內的建築都是低層的。整個基地有三萬平方公尺,而總樓地板面積有這個數目的兩倍。


而新開發後的「新天地」建築群外表保留了當年石庫門的磚牆、屋瓦,而每座建築的內部,則按照二十一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量身訂做,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廳、咖啡酒吧等……。

而上海新天地使人們來到此處,自由穿梭,不用固定在哪家店中停留,而在公共空間除了實用(例如販賣物品)還可以邊享受地方文化特色,並可以體驗休閒以及「看人及被看」的場所。人們在此處與城市親近,與文化親近,也與自己親近。

上海新天地所存在的意義不只保存特色文化,因為新天地具有時代意義,因此作為上海的象徵。但他的情感作用十分巨大─
因為它讓上海人明白,它們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便是這個城市本身。

結語:人為何要出國?就是為了體驗不同地方的文化,這才是樂趣。如果所有地方都長得一樣,那為何還要出國去呢?所以延續地方文化以及保存歷史、尊重歷史,並進而發展出只屬於地方文化的特色,這對於現在都市發展規劃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全球化,仿照國外的都市。

而反觀小小的台灣,就算是小小的一塊地,南北也有差異、東西一樣有不同,就像是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驗和經歷,有些人可能對於某些事物感動、有些人可能對於某些景物感動...所以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也有著自己的一本「歷史」。而地方也一樣,她承載了這塊土地的某一個時間或是地方所發展出的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我們應該為了追求全球化而去改變他嗎?利用特色來去發展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販賣生活感和地方特色,反而更容易吸引大家對於他的關注吧!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blindmixed/1210332Xintiandi
知識家
Dialogue Magazine 2008/5
Zing新(上海新天地專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