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豐富的文化生活(1)-聲色與文教並置

1.酒文化
港口的開放使鹽埕首先接觸到了外來的文化,衝擊了鹽埕人原本的生活與思想,酒文化因此而於此發展。

由建築類型與分佈,又分可為:

(1)台灣與日本酒文化
鹽埕埔的酒家以「蓮青樓」為濫觴(位於今日文武聖殿旁邊),當時為菜市場,現今大仁路一帶還存留數棟昔日著名的台灣酒家。

日本酒家隨日人對鹽埕的都市計畫,於大正14年(1925年)尤旗後平和町遷移至鹽埕榮町的「遊廓區」(日人風化區),在現今光榮國小以西附近,有不少是琉球人及韓國人執業。

較著名的大酒家為轉角建築形式,轉角立面多設有露臺或是大片開窗,以灰漿於門坊裝飾精緻花紋,可以想像當年酒客與酒家女共同欣賞月色的一番景象。

舊市府(今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後面的土地,原是鹽埕區的老聚落,戰後成為了陰暗的角落,曲折巷道及低矮房舍成為南北聞名的風化區,充斥著許多小酒家與茶市。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市府將該區劃為特種營業區;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一把火焚燒殆盡,舊景不在,並只留下「市府後」這個尷尬的歷史名詞。

(2)西方酒吧與PUB文化
越戰時,因美軍進駐,隨著商業機能的發展,鹽埕成為繁榮的娛樂聲色場所,七賢三路、建國四路及大仁路產生許多美式酒爸與PUB文化,七賢三路更有「酒吧街」之稱。

美軍撤出後,由七十年代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員」延續船員酒吧,又以「菲籍」船員居多,但因為船員消費能力減弱,七賢路的酒吧逐漸開始沒落。

七十年代後半期,五福四路興起一種新形式的「在地化PUB」,沒有酒女坐檯,純粹的融合西式酒吧文化與休閒,在建築空間上著重立面燈光,室內家具與飾品擺設,音樂及氣氛的營造,五福四路在此時形成一個專業消費街的初型。後來因為高雄經濟重心的東移,這種奢華的生活與現代文化與鹽埕區漸行漸遠。

2.劇場文化(電影文化)
鹽埕埔在當時文化建設位居全市之冠

高雄劇場
高雄市崛江町三之二(今七賢路五福路交叉口處) 為高雄市第一家劇場,
1921年由日人荒木萬三郎創設,中村秀經營。
1945年遭炸毀,又於1961年重建為「亞洲戲院」;
1981年改建為大樓之後又拆除。

金鴟館
高雄市榮町一之四(今大勇路上)
1930年由日人泉寬平創設。
1945年戰後由市府接管,改為「光復戲院」。
2002年六月因興建捷運為出口要道,結束營業。

壽星館
高雄市北野町三之三(今七賢路上)
1930年創設。
1935年更名為「壽星座」。
戰爭期間遭炸毀。
1971年中影接管,重建為高雄第二家劇場。
1995年歇業,閒置至今。

昭和館
高雄市入船町四之一(今五福四路前遠東百貨公司)
1940年創設,由日人經營。
太平洋戰爭時被美軍炸毀。
戰後重建為遠東百貨公司。

大舞台戲院
今大仁路199號
1947年正式營業。
1976年因施工不慎,內部遭大火燒毀,結構與外貌倖存。
1999年影業蕭條,宣告停業。

戰後開始有露天電影院的產生(梁園電影院,西元1950年成立),位於鹽埕區光榮街、必忠街中間,附近有第二小學(鹽埕國小)及鹽埕教會,為人數集中的文教區。

電影流行文化帶動了音樂市場的輸入,七賢路過去分布不少唱片行(EX 高歌、雷電華,金聲、綠島),原為供應美軍需求,現今只剩綠島,已看不出當年為音樂品味的重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