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豐富的文化生活(2)-消費與營生

鹽田的消失為鹽埕帶來新都市與流行文化產生的契機,提高了鹽埕的經濟能力,也改變了消費習慣與觀念。

昭和16年(1937年),「銀座」為高雄市第一個現代化的百貨商場,為日人商店街,後來於「古井百貨公司」(五層樓仔)為第一座獨棟式百貨公司形成。戰後商場的設立更加蓬勃,在大水溝上加蓋而漸次形成各段「大溝頂」,集中各類商店與點心攤販;因應船員委託走私夾帶或是跑單幫商品而形成「崛江商場」。

大新百貨的成立象徵高雄新形態消費觀念的新里程碑,不二價商品、新穎的購物空間與管理方式。

購物空間的演變與消費習慣的改變是相互影響且息息相關,當商家的數量或總類到達一定程度時,會有「集市」產生,形成特色的專業街道或是提出整體開發的構想,將整個街廓的建築一起興建開發已達到統一規劃的效果。

「傳統市場」因為服務態度不佳,環境不衛生並且未能提供良好的消費空間而逐漸沒落,湊町與鹽埕町的市場各設立於大正元年(1912年)與大正九年(1920年),至今雖然還在營運,但當時的建物築物已消失。

由於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高消費及開店,而產生了「壁攤文化」。他們沒有傳統的店面,利用一些建築的中介空間(EX 騎樓、廊柱、小巷道)來設攤營生,而這也成為奢華現代中民生傳統化的精神象徵。

壁攤文化衍生的意義:
(1)建築邊緣空間的寄生性質
選擇都市中市和棲身的小角落,椅著建築物或是廊柱,以自己的方式延伸攤位空間,為社區鄰里及朋友的需求作服務。
(2)滿足民生需求的機動性質
由販賣的內容及物品看來,大都是滿足一般民生的服務或是商品(EX 成堆的書報雜誌、鞋釘、織補...),大多屬於「勞動攤販」或是「服務攤販」,滿足一般消費能力不高的市民生活需求。而他們也常秉著幫助別人的心態迎合客人的時間,往來之間流露當時社會大眾惜物、愛物之情,並代表著台灣某個世代的象徵與價值感。
(3)地方人際交流的場所象徵
以地方居民來說,壁灘所在的地點已成為他們生活網絡中的一部分,問候聲、閒聊聲...已是居民與壁攤場所依附的建築空間中彼此互動的見證。
而原為被主流排除與邊緣化的行業,成為連繫鄰里感情互動的角色,這也是壁攤文化存在的最大價值與動人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