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空間
利用水邊資源,使一般都市民眾觀水更進一步為親水,
港邊可設置人工親水設施,並且結合五金藝術(ex 街道家具、噴水裝置藝術....),
海上可進行一些海上活動(ex 風帆、獨木舟、遊艇、水上機車......)
2.入口(主要是在呈現鹽埕區地方特色,目前想法是商店街/餐廳形態,販賣特色產業或是一種氛圍)
3.酒吧(咖啡廳型式、半戶外,非一般pub或酒吧須付入場費)
4.音樂工作室and多媒體工作室(結合酒吧,打破一般展覽為保存為觀賞,而加入創造以及互動並可販賣...等,使酒吧呈現自己的個性)
5.展演場地(表演舞台/(半)戶外展覽空間/互動式展演空間
6.戶外休憩/戶外親水空間/港邊散步道/廣場/
7.藝術家駐村工作坊(結合五金工藝 創造工業設計or工藝設計)
8.橋(主要是在思考連結對岸的思考角度為人及自行車,而非汽機車)
9.遊客導覽中心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特色產業街道分佈
道路系統

美軍協防台灣及越戰時形成的酒吧街。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鼓鹽地區水岸開發計畫(二)

鼓鹽地區水岸開發計畫(一)

讓鼓鹽都會區得以延伸發展至水岸。並藉由水岸區之更新,進一步賦與全區更新之契機。
相對於以往舊港區管制的籓籬及大型公有土地低度使用,地區環境的再生主題即利用大片港區土地再利用的規模經濟效益,並彰顯港岸視水價值,藉以釐定地區整體環境的改造,達成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的效果。
(一)增加市民都市活動的機會
利用水岸空間整體規劃,增加允許水岸活動發生的場所,使市民日常休閒活動更加豐富,選擇性更加多元化。
(二)提升相鄰社區的基礎設施服務水準
利用水岸區的再發展機會,調整或檢討相鄰社區所缺乏或不足的公共設施,並配置於更新地區內公有土地內,藉以提高地區生活水準。
(一)文化休閒與服務產業的引入
配合港埠散雜貨之運輸功能的移轉,本區承續市府與港務局之都市發展定位,未來將規劃文化休閒活動場所,並發掘地區發展文史等題材,藉由吸引市民旅客與其消費,促使本區產業得以轉型。
(二)改善機具五金零售環境
本區仍有商業土地不當利用,且多屬公園路側之馬達機具五金零售產業(部份兼修理工廠)。本區期由市府逐步輔導業者產銷分離,有意維持生產活動者輔導進駐工業區,有意維持零售者則藉由地區環境的改善及尋找適當地區作為廠商聚集的中繼場所,強化地區行銷特色。
(一)生態場所的強調
河海匯集等豐富資源促使本區有漸多水中生物生存,且生物鏈的形成有漸顯的現象,如哈瑪星船渠及愛河河口等沿岸,可觀察到較多的白鷺鷥及虱目魚等覓食者隨潮汐時間而出沒。
空間規劃上將朝結合地區發展文史,留設彰顯本區生態意象之場所。
(二)容積發展量之檢討
本地區多為灘地填築而成,地區再發展的規劃將依據本區都市計畫特文區及舊港區再發展的內容,檢討建議較低承載量及融合都市景觀之發展方案。
區內規劃完整而具多樣性的開放空間系統。開放空間之配置以地理位置之重要性、景觀之優越性及活動之密集性為主要之考量。空間之尺度與意象應與周圍環境協調融合,並兼顧社區居民及旅客之可及性。
鹽埕區之主要街道,包括七賢三路、大勇路及大義路對高雄港水域有直接之視覺連繫。沿著視覺走廊到高雄港岸邊,規劃並規範小型開放空間,以確保視覺走廊之品質。
(二)鼓山區
鼓山區之主要街道,包括壽山街、長安街、鼓波街,面對第一船渠皆有開放之水岸景觀;延平街、麗雄街則有地標暗示第二船渠之入口銜接;臨海一路更直接面對第二船渠之休閒廣場。
豐富的文化生活(2)-消費與營生
昭和16年(1937年),「銀座」為高雄市第一個現代化的百貨商場,為日人商店街,後來於「古井百貨公司」(五層樓仔)為第一座獨棟式百貨公司形成。戰後商場的設立更加蓬勃,在大水溝上加蓋而漸次形成各段「大溝頂」,集中各類商店與點心攤販;因應船員委託走私夾帶或是跑單幫商品而形成「崛江商場」。
大新百貨的成立象徵高雄新形態消費觀念的新里程碑,不二價商品、新穎的購物空間與管理方式。
購物空間的演變與消費習慣的改變是相互影響且息息相關,當商家的數量或總類到達一定程度時,會有「集市」產生,形成特色的專業街道或是提出整體開發的構想,將整個街廓的建築一起興建開發已達到統一規劃的效果。
「傳統市場」因為服務態度不佳,環境不衛生並且未能提供良好的消費空間而逐漸沒落,湊町與鹽埕町的市場各設立於大正元年(1912年)與大正九年(1920年),至今雖然還在營運,但當時的建物築物已消失。
由於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高消費及開店,而產生了「壁攤文化」。他們沒有傳統的店面,利用一些建築的中介空間(EX 騎樓、廊柱、小巷道)來設攤營生,而這也成為奢華現代中民生傳統化的精神象徵。
壁攤文化衍生的意義:
(1)建築邊緣空間的寄生性質
選擇都市中市和棲身的小角落,椅著建築物或是廊柱,以自己的方式延伸攤位空間,為社區鄰里及朋友的需求作服務。
(2)滿足民生需求的機動性質
由販賣的內容及物品看來,大都是滿足一般民生的服務或是商品(EX 成堆的書報雜誌、鞋釘、織補...),大多屬於「勞動攤販」或是「服務攤販」,滿足一般消費能力不高的市民生活需求。而他們也常秉著幫助別人的心態迎合客人的時間,往來之間流露當時社會大眾惜物、愛物之情,並代表著台灣某個世代的象徵與價值感。
(3)地方人際交流的場所象徵
以地方居民來說,壁灘所在的地點已成為他們生活網絡中的一部分,問候聲、閒聊聲...已是居民與壁攤場所依附的建築空間中彼此互動的見證。
而原為被主流排除與邊緣化的行業,成為連繫鄰里感情互動的角色,這也是壁攤文化存在的最大價值與動人之處。
豐富的文化生活(1)-聲色與文教並置
港口的開放使鹽埕首先接觸到了外來的文化,衝擊了鹽埕人原本的生活與思想,酒文化因此而於此發展。
由建築類型與分佈,又分可為:
(1)台灣與日本酒文化
鹽埕埔的酒家以「蓮青樓」為濫觴(位於今日文武聖殿旁邊),當時為菜市場,現今大仁路一帶還存留數棟昔日著名的台灣酒家。
日本酒家隨日人對鹽埕的都市計畫,於大正14年(1925年)尤旗後平和町遷移至鹽埕榮町的「遊廓區」(日人風化區),在現今光榮國小以西附近,有不少是琉球人及韓國人執業。
較著名的大酒家為轉角建築形式,轉角立面多設有露臺或是大片開窗,以灰漿於門坊裝飾精緻花紋,可以想像當年酒客與酒家女共同欣賞月色的一番景象。
舊市府(今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後面的土地,原是鹽埕區的老聚落,戰後成為了陰暗的角落,曲折巷道及低矮房舍成為南北聞名的風化區,充斥著許多小酒家與茶市。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市府將該區劃為特種營業區;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一把火焚燒殆盡,舊景不在,並只留下「市府後」這個尷尬的歷史名詞。
(2)西方酒吧與PUB文化
越戰時,因美軍進駐,隨著商業機能的發展,鹽埕成為繁榮的娛樂聲色場所,七賢三路、建國四路及大仁路產生許多美式酒爸與PUB文化,七賢三路更有「酒吧街」之稱。
美軍撤出後,由七十年代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員」延續船員酒吧,又以「菲籍」船員居多,但因為船員消費能力減弱,七賢路的酒吧逐漸開始沒落。
七十年代後半期,五福四路興起一種新形式的「在地化PUB」,沒有酒女坐檯,純粹的融合西式酒吧文化與休閒,在建築空間上著重立面燈光,室內家具與飾品擺設,音樂及氣氛的營造,五福四路在此時形成一個專業消費街的初型。後來因為高雄經濟重心的東移,這種奢華的生活與現代文化與鹽埕區漸行漸遠。
2.劇場文化(電影文化)
鹽埕埔在當時文化建設位居全市之冠
高雄劇場
高雄市崛江町三之二(今七賢路五福路交叉口處) 為高雄市第一家劇場,
1921年由日人荒木萬三郎創設,中村秀經營。
1945年遭炸毀,又於1961年重建為「亞洲戲院」;
1981年改建為大樓之後又拆除。
金鴟館
高雄市榮町一之四(今大勇路上)
1930年由日人泉寬平創設。
1945年戰後由市府接管,改為「光復戲院」。
2002年六月因興建捷運為出口要道,結束營業。
壽星館
高雄市北野町三之三(今七賢路上)
1930年創設。
1935年更名為「壽星座」。
戰爭期間遭炸毀。
1971年中影接管,重建為高雄第二家劇場。
1995年歇業,閒置至今。
昭和館
高雄市入船町四之一(今五福四路前遠東百貨公司)
1940年創設,由日人經營。
太平洋戰爭時被美軍炸毀。
戰後重建為遠東百貨公司。
大舞台戲院
今大仁路199號
1947年正式營業。
1976年因施工不慎,內部遭大火燒毀,結構與外貌倖存。
1999年影業蕭條,宣告停業。
戰後開始有露天電影院的產生(梁園電影院,西元1950年成立),位於鹽埕區光榮街、必忠街中間,附近有第二小學(鹽埕國小)及鹽埕教會,為人數集中的文教區。
電影流行文化帶動了音樂市場的輸入,七賢路過去分布不少唱片行(EX 高歌、雷電華,金聲、綠島),原為供應美軍需求,現今只剩綠島,已看不出當年為音樂品味的重鎮。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多元的族群
鹽埕的先民在日據之前渡海來台,以漁鹽為主業,形成墾移文化,也為最早開發鹽埕地區的先民,所以視之為「高雄本地族群」。鹽程成為新興都市之後,陸續有「澎湖族群」及「台南族群」兩次島內移民;日據時代「日人」大興土木,遺留的殖民文化與建築風格,當時引進西式建築與仕紳生活的洋文化。
越戰時期,鹽埕達到經濟高峰,「美國大兵」與「船員」促成了酒吧、音樂以及休閒文化;近年因為外勞政策的開放,可以見到鹽埕區內有「菲勞文化」的聚集。現今鹽埕區以高雄本地族群與島內移民族群為主體。
1.高雄本地族群
日人開發鹽埕之前,北端的鹽埕庄與鹽埕埔有漢人的聚落外,其餘幾乎都為鹽田和養魚池,由此可見漢人主要從事漁鹽之業。
1908年,日人造港造市,使鹽田盡失,漢人被迫轉業,其中以從事地產及金融業較有成就,其中林迦為最具代表的例子,投資房地產亦投入金融業,並且創辦「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為當時代表建築之一;林家古厝亦為現今鹽埕區重要歷史建築物。
2.澎湖族群
在本世紀,日本在台的經濟政策以農業為發展重心,主要的工商業(例如興建鐵路、開港、造市...)都掌握在日人之手,日人淺也在高雄設置水泥廠(現今台泥廠),鹽埕到處大興土木,因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與勞工,澎湖人趁此機會渡海來台,日人因而雇用從事勞務工作。
澎湖人最早落腳於沙仔地與北野町一帶,因鄰近工作場地,也是鹽埕造港造市後的新生地。
(1)澎湖廟宇的建立
因為遠從澎湖渡海來台,為謀同鄉相互照應,並在聚落成立「澎湖社」,之後大家共同出錢出資建立「澎湖廟宇」,目前有11座澎湖廟宇存留,為高雄市澎湖廟宇分佈最多之地區。富野街的文武聖殿為現今最雄偉,香火最旺,也最具代表的,創建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起出委身於七賢路與大公路口,後遷至此。
(2)「澎湖廳民會」的設立
昭和六年(1927年)成立,一反過去澎湖人被視為弱勢族群。會館位於瀨南街內,又名金城會館(於昭和四年 1929年)落成。後因二次大戰遭受破壞而改為「金城戲院」,同鄉會繼續於內辦公,而該會館曾經是重要的公共輿論空間,病也是二二八事件重要現場,之後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拆除殆盡。
3.台南族群
移民之後主要從市民生方面的事業發展,米糕城、肉粽郭等小吃店,以及早年大溝頂、新樂街、瀨南街的布莊。日據時代漢光復後的人力車、三輪車也都由台南人包辦。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SOHO
SOHO的行業別
SOHO族工作時間自由﹑地點隨興,收入高低則由自己決定。 與上班族最大的 分野是,工作與生活不再明顯切割,辦公室與 居家二合為一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可能發展成SOHO的形態,尤其是服務業。
就行業屬性而言,SOHO 大致集中在五大領域︰
1. 創意 SOHO --
以創意發想、執行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職業,如文字工作者、 設計工作者、廣告、音樂創作、攝影、口譯…等。創意人多半 需要自由而不受拘束的環境,才容易培養工作靈感,因此很容易走上 SOHO 之路。
2. 資訊 SOHO --
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擁有一技之長的電腦高手, 不管是軟體設計、網頁設計、多媒體、系統維護…等,最擅 長打破時空限制,也順理成章擁有當 SOHO 的基本條件。
3. 諮詢 SOHO --
顧問、講師、心理諮商、企劃、公關等以溝通取勝的行業, 由於工作內容與場所都富有高度彈性,因此跑單幫遊走各家企 業,或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極高。
4. 業務 SOHO --
上述三種類型的 SOHO 係以提供專業服務為主,多半需具備 一定學經歷及專業口碑。而業務人才由於工作收入、時間及 場所具高度彈性,也適合以 SOHO 方式從事。例如傳銷、保 險、房仲……等,其中傳銷更是百分之百的 SOHO 行業,所有 傳銷商均以自營事業的方式從事產品銷售及組織拓展,與傳銷 公司只有契約關係,既不向其支領薪水,也不能享勞健福利。
5. 開店 SOHO--
相對於業務 SOHO 多半為非定點式的工作形態,同樣是銷售商 品或服務的小店經營,則是定點形態,守株待兔等客戶上門。 開店 SOHO 又可分為獨立開店與 加盟兩種,前者適合個性商店 或具有相關經營經驗者,後者則供有意創業卻缺乏足夠資源者 方便之道。一般人嚮往開店的行業大致以咖啡餐飲、花店、租 書漫畫、補習班等為主。另外,除了傳統店面,在網上開設虛 擬商店也成了新興的 SOHO行業。
Loft
Loft意思是指工廠或倉庫的樓層,現指開敞式裝修風格。LOFT發源於六七十年代美國紐約的建築,逐漸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也稱藏酷(倉庫)風格,簡單,是它的核心理念。
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師對這種空間形式多有涉獵,時尚品牌名店林立的紐約蘇荷區一直被認為是LOFT生活方式的起源地。這種由倉庫空間發展而來的居住概念,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由於藝術家、設計師或許多年輕白領的聚集而與餐館酒吧比肩,成為紐約的一處聚寶盆,LOFT也由此成為當今主流商業的一個標誌性生活符號。
20世紀四十年代,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紐約出現,當時藝術家與設計師們為了逃避在市區工作生活所需的昂貴租金,便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空間。後來這就被人稱為“蘇荷”區。
這些LOFT的空間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夢想中的家、夢想中的生活,絲毫不會被已有的結構或構件所制約。人們可以讓空間完全開敞,也可以對其進行分隔,從而使它蘊含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近年來,北京的街道、建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及廠房等面臨去留之間的選擇。二環、三環路以內的工廠大部分遷出城外,留下的舊廠房有些依然堅固耐用,拆除它們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蓋新樓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而loft的傳入,正好破解了這一難題,於是很快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興盛起來,並且有了自己的特色。
資料來源:
知識家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舊空間再利用
文建會在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中定義閒置空間是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空間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虞下,仍具有可再利用有價值的。歸納三點:
(1)原有使用功能消失且處於閒置狀態下的建築物
(2)需為結構安全無虞的建築物
(3)再利用後可提高週遭地區整體利益。
自1960年以後,世界各地對於老舊建築保存與環境保護的觀念逐步提高,不同於早期是以破壞來代替發展。在60至70年代,老舊建築觀念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對於歷史性建築採凍結方式並非維護和保存。70年代以後,老舊建築活化在利用觀念和方式逐漸興起,80年代老舊建築再循環利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保存方式。台灣對於老舊建築的保存觀念在於70年代,對象是歷史性建築和日據時代的建築物,隨著世界的潮流,國內對於空間改造議題的探討與參與,不在侷限於歷史建築,漸漸國內相關學術研究單位,也對閒置空間再利用討論開始活絡,自從1998年文建會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後,對於老舊空間建築物再利用觀念和案例開始在台蔓延。
「空間再利用」議題之探討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但對於台灣的閒置空間研究都還是多傾向規劃為藝文展示空間或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國外對於空間再利用這方面,由於起步較早,早已朝向多元化使用類型之規劃發展,擴及到住宅、商業、辦公、娛樂等不同類型。在國內外案例中發現,成功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多採複合式使用,再利用類型可分為三大項分別為(1)藝文展演(2)商業使用(3)餐飲。故國內的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中應不在侷限藝文空間使用支單一考量,朝向空間類型以不同形式再利用是必要的,如果從長遠性文化政策發展思考,閒置空間再利用可以藉由各種類型的空間利用,帶出多元化的使用想法,找出最適合的利用機能,使空間能永續使用或經營。
閒置空間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一些既有的老舊建築,在都市發展過程中隨著都市機能擴張與使用分區改變,逐漸不被使用進而形成閒置空間的狀態。目前國內對閒置空間再利用焦點多集中於做為藝文展示空間,然而從國外研究資料操作經驗中得到的結果是閒置空間再利用不僅僅止將再利用為藝文空間的用途,商業、住宅、教育、娛樂、休閒等各種使用目的都是閒置空間可能再生利用的新機能。
案例分析(二)-德國文化釀酒廠
由於工廠本身有相當獨特的磚造空間,與周邊住宅混合,臨近地鐵站,因此投資一億馬克將此地整修為文化藝術及商業中心。TLG信託公司(Treuhand Liegenschaftsgesellschaft mbH)對此地之定位,為以藝文團體經營的特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中心,多元的經營極規劃餐飲、超市、工作室、電影院、辦公室、展覽廳、小劇場、自釀啤酒的花園酒館、停車場...等;有些大跨度空間(蒸氣室、電力室)以出租空間方式(辦活動、聚會、辦公室...),戶外空間舉辦演唱會...等,結合文化及商業不同屬性的靈活積極運用。
TLG的整修及在開發計畫於1988年動工,保留十九世紀建築師Heinrich Schwecchten設計的工業建築的特色和原有的釀酒生產設施,列用原有的生產廠房、儲存區、包裝區、辦公室、員工餐廳、學校及庭園等,有六個可串聯之主要中庭及二十棟建築物,主要為紅磚及黃磚造,有精美的裝飾,柱,拱及高塔...等。?整建後可使用的面積從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增為四萬一千平方公尺,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繼續經營既有七千五百平方公尺的文化設施,其他以招商或承租方式處理。而為了紓解都市內的交通問題,挖掘地下停車場成為最大的改建部分,而電影院則充分運用原廠房建築的高跨度,原有的戶外空間則成為廠房改造的餐廳及表演中心最佳的延伸空間。
將空間機能複合多元的使用是其成功的關鍵點,超市、啤酒館、餐廳及電影院引入一般大眾生活的使用,同時也增加了藝術展覽與表演的潛力觀眾。出租的工作室、辦公室及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更是保持常態使用的大功臣。特別是在地社區居民活動的引入,如:具有地標作用的轉角建築為老人聚會的場所,使社區的融入更具張力;釀酒廠內的超市服務社區居民,電影院、聚會、九霸等更吸引相當多休閒及觀光人潮,尤其是入夜後更是附近辦公人員、居民、青少年社交的好場所,使此區充滿活力。
透過文化釀造廠合作公司主導的文化及社區活動,帶動此趨活絡發展;是一個很好的經營模式,已成為當地重要之複合性文化商業休閒中心。
結語:
一般我們所思考的「舊空間再利用」的模式一直跳脫不了展覽館、咖啡廳...等,但成功的案例不少,失敗的案例更多,舊空間如何再利用?它一定是「舊」空間嗎?為了保存文化就一定是藝術進駐嗎?從上面案例還有和老師talk之後,很多東西都要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貼近人?是否應該從生活模式著手?如何讓它是新的卻不失在地性和獨特性?
複合模式的經營手法是我所認同的,只是除了商業性的搭配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Dialouge Magazine 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