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目前草模進度想法及問題












..........................................................................................................................................................................












..........................................................................................................................................................................
















.............................................................................................................................................................................
1.水舞廣場往海上拉出平台
2.倉庫酒吧沿岸邊也拉出海上平台供戶外酒吧空間

3.有刻意在強調大勇路這條中軸線

4.實驗劇場舞台利用透明材質使舞台具有穿透性,而利用不同的型式使舞台更凸顯,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
5.搭船區前刻意營造一個弧形,使方向改變,讓大家更容易產生聚集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空間規劃

空間名稱

1.創意音樂工作室
與酒吧做結合,並可提供地下樂團、學生社團以及地方性表演團體場地進行表演。
定期舉辦音樂會,並有專業人士結合在地居民創作在地音樂、影像紀錄...,可於訴說鹽埕文化區展示。
亦可提供場地給流行音樂歌手簽唱會空間。

2.酒吧
延伸至戶外的露天酒吧,可觀賞夕陽、吹海風度過悠閒的下班時間或夜晚,並可欣賞在地創作音樂以及非主流音樂樂團表演。
結合周為休憩綠地以及商業空間,並可利用綠地和商業空間連結至基地各個空間,達到空間連續性以及混合使用。

3.地標建物
從捷運站出來可以成為一個視覺的焦點

4.假日市集
可提供創意市集、花市、跳蚤市場...等假日活動。
一方面增加此區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可以使社區共同參與。

5.遊客服務中心
與舊倉庫展覽主館結合,並為進入此區的一個重要入口點。
可使觀光客了解此區,亦可了解鹽埕地區有哪些觀光地點,而服務人員可訓練在地居民,使鹽埕在地居民成為一重要角色。

6.停車空間與綠地結合
將停車場空間美化,亦可成為居民休憩綠地空間,而非邊緣分隔空間。

7.工作坊
a.駐村工作坊
保留舊倉庫並以低租金提供給藝術家使用。
但空間需自行營造以及美化空間,而需定期提供作品展示。
可利用教學使觀光客或是在地居民一同參與創作,並可將作品展示,使人有參與感。
b.五金工作坊
保留鹽埕五金的記憶,並利用五金轉化為工業設計或是工藝設計(EX 零件重組、改造...),而可做為裝置藝術於戶外空間中展示或是展覽館內展示。

8.展覽空間
a.室內展覽空間結合旅客服務中心
展示此區藝術家作品以及鹽埕相關事物(EX 生活用品創意....),也可租借場地提供展覽。
b.室內展覽空間結合音樂圖書館
收藏以及借閱圖書
收藏以及借閱唱片、影片...
展示在地小朋友創意作品,定期舉辦座談會、研討會以及演講...
社區開會共同參與社區事務
提供社區服務(EX 課後輔導、照顧小朋友,並可訓練成為志工幫忙音樂圖書館事務)
c.展覽空間與戶外空間結合(非正式展覽空間)
豐富散步經驗以及較大型裝置藝術亦可提空空間,街道家具並可提供休憩功能。

9.藝廊
可提供藝術家展示以及販售商品,並與鐵道博物館部分結合混合使用,也與工作坊結合,不僅可以欣賞藝術家的作品,亦可觀賞實做的過程,豐富經驗。

10.主題餐飲
以音樂類型主題(R&B RAP 搖滾 爵士 鄉村 新世紀 古典流行 民歌...)
亦可依代表性(樂器 人物...)

11.音樂主題商業區
唱片行依類型分類
DVD販售
音樂相關數位或視器材設備
音樂設備休憩設施(可讓一般人體驗當ROCK或是歌手的滋味)

12.商店街
地方小吃 樂器行 音樂行 手工藝品 精品店 服飾店 二手商品 刺青店 零食糖果店 書局 市場 餐飲 藥局...一些滿足基本生活之需求商業等。

13.在地創意商品商店
在地創作音樂以及紀念品...

12.13延伸連結14.SHOPPING MALL
非一般賣場型式,而是與周邊活動以及空間建立良好關係以及互動,打破一般獨棟且封閉式的消費空間。

15.戶外咖啡廳
由shopping mall空間延伸至戶外以及連結海岸及舞台周邊空間,豐富舞台的活動。

16.觀光郵輪
郵輪環海觀光
空間亦可提供展示以及販售,也為賣場連結商店街之中間空間。

17.實驗性表演劇場工作室+小型戶外表演劇場
低租金提供場地給表演藝術家,而需服務回饋社區(提供教學 EX 表演、舞蹈...,每季定期免費表演,而舉辦大型露天表演時,需提供表演)

18.鹽埕展示區
結合數位媒體使人身歷其境的感受
展示在地產業以及介紹鹽埕相關事物
展示生活、在地創意....

19.公園綠地以及廣場
為戶外休憩空間,並連結各節點
統合以及緩衝鄰近空間
濱海散步道為連結真愛碼頭

20.林蔭街道
放置裝置藝術以及以輕鬆的藝術方式訴說鹽埕,使人豐富行走的經驗,並可提供一些靜態的商業(EX 書局、餐飲)

21.保留既有規劃部分
旅館
觀光休閒相關設施
海事博物館
鐵道博物館
商務辦公大樓
主題休閒娛樂中心
主題休閒購物中心
關稅大樓
魚市場再開發
紅樓(港史館)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空間

1.水樂園
利用水邊資源,使一般都市民眾觀水更進一步為親水,
港邊可設置人工親水設施,並且結合五金藝術(ex 街道家具、噴水裝置藝術....),
海上可進行一些海上活動(ex 風帆、獨木舟、遊艇、水上機車......)
2.入口(主要是在呈現鹽埕區地方特色,目前想法是商店街/餐廳形態,販賣特色產業或是一種氛圍)
3.酒吧(咖啡廳型式、半戶外,非一般pub或酒吧須付入場費)
4.音樂工作室and多媒體工作室(結合酒吧,打破一般展覽為保存為觀賞,而加入創造以及互動並可販賣...等,使酒吧呈現自己的個性)
5.展演場地(表演舞台/(半)戶外展覽空間/互動式展演空間
6.戶外休憩/戶外親水空間/港邊散步道/廣場/
7.藝術家駐村工作坊(結合五金工藝 創造工業設計or工藝設計)
8.橋(主要是在思考連結對岸的思考角度為人及自行車,而非汽機車)
9.遊客導覽中心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特色產業街道分佈


富野路 「賊仔街」,近年屬大盤商供應,以服飾、食品、西藥為主。
新樂街 「金仔街」,主要以賣金飾為主,而今部分路段也有整修,就是統一招牌、鋪面...至於好壞與否,看個人啦!
五福四路與七賢三路「崛江商場」,主要以販賣舶來品為主,但因為無法提供優質的商品以及消費空間,所以至今已逐漸沒落。
五福四路 服飾精品店以及手工藝老行業為主
公園路 「五金街」,主要以收購五金、機械、馬達、廢鐵...,但由於商港的機能已不敷當時,而產業也不合現代所需求,現在所看到的就是五金雜物被堆疊在外面。
七賢路 「酒吧街」,而現今移至五福四路與大義街交叉口一帶還可看到一些富有異國色彩的酒吧。
大勇路 「鐘錶街」

道路系統




聯外道路系統

七賢路:港區─七賢橋─前金區
美軍協防台灣及越戰時形成的酒吧街。
中正路:鹽埕區─中正橋─前金區、新興區、苓雅區
為進入鹽埕區最為開闊的路段。
五福路:鼓山區─鹽埕區─高雄橋─前金區、苓雅區
精品店很多,西側的鐵路地段並有手工藝行業。
而五福路也為連接市區及鼓山區(西子灣)向最主要道路,所以汽機車也較多,商業也較為活絡。

南北向主要道路

大勇路:中正路─大三船渠
鐘錶街。六十年代高雄第一間成立的百貨公司「大新百貨公司」及戲院金鴟館(現為捷運站出入口)皆位於此條街上。
建國路:三民區─建國喬─貨櫃碼頭(高雄港)
歷史建築物分部較密集的街道,建國四路兩側旅館分部與新興街的五金機具行,見證支持戰後港口擴建所需物資與人力的交流。

東西向主要道路

公園路:鼓山區─鹽埕區─高雄橋─前金區、苓雅區、新興區
大公路:鼓山區─中正路─中正橋─前金區、苓雅區、新興區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鼓鹽地區水岸開發計畫(二)



土地使用分區構想

一、有效利用公有土地資源及水岸特性,帶動更新之契機

由於區內公有地具有面積大及權屬單純之特性,規劃建議將區內高比例之公有土地列為優先更新地區或重點開發區,期能藉由公部門之間的協調,減低土地權屬整合之困難,增加更新之可行性,並加速更新之時程


二、配合高雄國際化之政策,提供國際性會議及住宿功能

配合高雄市國際海洋首都之發展政策,建議於第三船渠港埠商業區用地及海事博物館用地規劃附屬性之國際會議及宴會場所,供舉辦國際及區域性會議之用。同時,於臨港、景觀佳之街廓,提供開發國際觀光旅館的機會。


三、藉由本區整體更新機會,提供社區公共設施之需求

鹽埕區及鼓山區居民最迫切需要之公共設施為停車空間、聯外道路及親水性之開放空間。藉由整體更新機會,本區將策略性的規劃立體停車場、聯外道路及親水性之開放空間,以因應社區居民對公共設施之需求。


四、配合「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規劃案」,營造港都藝文環境

配合「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規劃案」,於大勇路西側台糖倉庫規劃藝術家藝文特區,於短期內帶動近港區之活動,營造本區親水與文化之氣氛。


五、配合「都市更新辦法」,鼓勵私有地進行整建維護

本區北側用地、沿公園路一帶,多為私有地,建物現況老舊,機具維修與居住環境混雜。藉由水岸環境之改善與都市更新辦法之實施,期能促使私有地主動參與整建維護之意願。


六、預留「五金特區」用地,做為產業轉型之過渡機能

於區內公有地劃設「五金特區」用地,規劃五金綜合商場,短期內集中區內現有五金行業,統一經營管理。一方面做為產業轉型之過渡空間機能,另一方面可做為公園路北側帶狀都市計畫公園拆遷戶就業、營業之選擇。

鼓鹽地區水岸開發計畫(一)


整體規劃構想
讓鼓鹽都會區得以延伸發展至水岸。並藉由水岸區之更新,進一步賦與全區更新之契機。

本區規劃之基本架構乃以鐵路機廠用地為「樞紐」,以船渠為「軸」。將鐵路機廠定位為主要之交通轉運及社區文化行政中心,第一船渠為休閒漁港,第二船渠將發展為主題休閒區,第三船渠則更新為多功能之區域性觀光港口。以下之規劃構想乃依循上述架構而發展。


地區環境再生
相對於以往舊港區管制的籓籬及大型公有土地低度使用,地區環境的再生主題即利用大片港區土地再利用的規模經濟效益,並彰顯港岸視水價值,藉以釐定地區整體環境的改造,達成生活、生產、生態「三生共榮」的效果。

一、生活再生
(一)增加市民都市活動的機會
利用水岸空間整體規劃,增加允許水岸活動發生的場所,使市民日常休閒活動更加豐富,選擇性更加多元化。
(二)提升相鄰社區的基礎設施服務水準
利用水岸區的再發展機會,調整或檢討相鄰社區所缺乏或不足的公共設施,並配置於更新地區內公有土地內,藉以提高地區生活水準。


二、生產再生
(一)文化休閒與服務產業的引入
配合港埠散雜貨之運輸功能的移轉,本區承續市府與港務局之都市發展定位,未來將規劃文化休閒活動場所,並發掘地區發展文史等題材,藉由吸引市民旅客與其消費,促使本區產業得以轉型。
(二)改善機具五金零售環境
本區仍有商業土地不當利用,且多屬公園路側之馬達機具五金零售產業(部份兼修理工廠)。本區期由市府逐步輔導業者產銷分離,有意維持生產活動者輔導進駐工業區,有意維持零售者則藉由地區環境的改善及尋找適當地區作為廠商聚集的中繼場所,強化地區行銷特色。


三、生態再生
(一)生態場所的強調
河海匯集等豐富資源促使本區有漸多水中生物生存,且生物鏈的形成有漸顯的現象,如哈瑪星船渠及愛河河口等沿岸,可觀察到較多的白鷺鷥及虱目魚等覓食者隨潮汐時間而出沒。
空間規劃上將朝結合地區發展文史,留設彰顯本區生態意象之場所。
(二)容積發展量之檢討
本地區多為灘地填築而成,地區再發展的規劃將依據本區都市計畫特文區及舊港區再發展的內容,檢討建議較低承載量及融合都市景觀之發展方案。


整體空間規劃構想

一、開放空間
區內規劃完整而具多樣性的開放空間系統。開放空間之配置以地理位置之重要性、景觀之優越性及活動之密集性為主要之考量。空間之尺度與意象應與周圍環境協調融合,並兼顧社區居民及旅客之可及性。

(一)中山大學 / 西子灣入口廣場

(二)哨船頭公園

(三)第二船渠主要休閒廣場

(四)第二船渠濱海公園

(五)新濱渡輪廣場

(六)哈瑪星市民廣場

(七)哈瑪星入口公園

(八)大勇路南端露天劇場

(九)第三船渠北側臨港公園

(十)白鷺鷥公園


二、人行道系統

人行道系統提供開放空間完整之銜接系統,區內之主要人行道包括大勇路人行道、港邊散步道、第三船渠港邊林蔭道、第二船渠休閒徒步街、濱海二路水岸休閒步道、哨船頭街水岸休閒步道、高雄港邊綠帶及人行天橋系統,各具不同角色與環境意象。

(一)大勇路人行道

(二)港邊散步道

(三)第三船渠港邊林蔭道

(四)第二船渠休閒徒步街

(五)高雄港邊綠帶

(六)人行天橋系統


三、地標與視覺焦點

地標可以是造型突出之建築物或具特色的空間。地標及視覺焦點不但可以增加空間之趣味性,並可賦與環境較佳之方向感與自明性。規劃建議除了前述之廣場空間外,可於區內重要之地理位置,策略性規劃地標或視覺焦點。


(一)第二船渠漁市場用地

(二)第二船渠休閒廣場市集建築

(三)第二船渠濱海公園雕塑

(四)港埠商業區高層地標建築

(五)第三船渠南側碼頭東端地標性公共建築


四、水景視覺走廊

本區視覺走廊之規範在於加強都會區與水岸區之銜接與融合。視覺走廊並應進一步設計與規範,以確保其品質。


(一)鹽埕區
鹽埕區之主要街道,包括七賢三路、大勇路及大義路對高雄港水域有直接之視覺連繫。沿著視覺走廊到高雄港岸邊,規劃並規範小型開放空間,以確保視覺走廊之品質。
(二)鼓山區
鼓山區之主要街道,包括壽山街、長安街、鼓波街,面對第一船渠皆有開放之水岸景觀;延平街、麗雄街則有地標暗示第二船渠之入口銜接;臨海一路更直接面對第二船渠之休閒廣場。

豐富的文化生活(2)-消費與營生

鹽田的消失為鹽埕帶來新都市與流行文化產生的契機,提高了鹽埕的經濟能力,也改變了消費習慣與觀念。

昭和16年(1937年),「銀座」為高雄市第一個現代化的百貨商場,為日人商店街,後來於「古井百貨公司」(五層樓仔)為第一座獨棟式百貨公司形成。戰後商場的設立更加蓬勃,在大水溝上加蓋而漸次形成各段「大溝頂」,集中各類商店與點心攤販;因應船員委託走私夾帶或是跑單幫商品而形成「崛江商場」。

大新百貨的成立象徵高雄新形態消費觀念的新里程碑,不二價商品、新穎的購物空間與管理方式。

購物空間的演變與消費習慣的改變是相互影響且息息相關,當商家的數量或總類到達一定程度時,會有「集市」產生,形成特色的專業街道或是提出整體開發的構想,將整個街廓的建築一起興建開發已達到統一規劃的效果。

「傳統市場」因為服務態度不佳,環境不衛生並且未能提供良好的消費空間而逐漸沒落,湊町與鹽埕町的市場各設立於大正元年(1912年)與大正九年(1920年),至今雖然還在營運,但當時的建物築物已消失。

由於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高消費及開店,而產生了「壁攤文化」。他們沒有傳統的店面,利用一些建築的中介空間(EX 騎樓、廊柱、小巷道)來設攤營生,而這也成為奢華現代中民生傳統化的精神象徵。

壁攤文化衍生的意義:
(1)建築邊緣空間的寄生性質
選擇都市中市和棲身的小角落,椅著建築物或是廊柱,以自己的方式延伸攤位空間,為社區鄰里及朋友的需求作服務。
(2)滿足民生需求的機動性質
由販賣的內容及物品看來,大都是滿足一般民生的服務或是商品(EX 成堆的書報雜誌、鞋釘、織補...),大多屬於「勞動攤販」或是「服務攤販」,滿足一般消費能力不高的市民生活需求。而他們也常秉著幫助別人的心態迎合客人的時間,往來之間流露當時社會大眾惜物、愛物之情,並代表著台灣某個世代的象徵與價值感。
(3)地方人際交流的場所象徵
以地方居民來說,壁灘所在的地點已成為他們生活網絡中的一部分,問候聲、閒聊聲...已是居民與壁攤場所依附的建築空間中彼此互動的見證。
而原為被主流排除與邊緣化的行業,成為連繫鄰里感情互動的角色,這也是壁攤文化存在的最大價值與動人之處。

豐富的文化生活(1)-聲色與文教並置

1.酒文化
港口的開放使鹽埕首先接觸到了外來的文化,衝擊了鹽埕人原本的生活與思想,酒文化因此而於此發展。

由建築類型與分佈,又分可為:

(1)台灣與日本酒文化
鹽埕埔的酒家以「蓮青樓」為濫觴(位於今日文武聖殿旁邊),當時為菜市場,現今大仁路一帶還存留數棟昔日著名的台灣酒家。

日本酒家隨日人對鹽埕的都市計畫,於大正14年(1925年)尤旗後平和町遷移至鹽埕榮町的「遊廓區」(日人風化區),在現今光榮國小以西附近,有不少是琉球人及韓國人執業。

較著名的大酒家為轉角建築形式,轉角立面多設有露臺或是大片開窗,以灰漿於門坊裝飾精緻花紋,可以想像當年酒客與酒家女共同欣賞月色的一番景象。

舊市府(今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後面的土地,原是鹽埕區的老聚落,戰後成為了陰暗的角落,曲折巷道及低矮房舍成為南北聞名的風化區,充斥著許多小酒家與茶市。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市府將該區劃為特種營業區;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一把火焚燒殆盡,舊景不在,並只留下「市府後」這個尷尬的歷史名詞。

(2)西方酒吧與PUB文化
越戰時,因美軍進駐,隨著商業機能的發展,鹽埕成為繁榮的娛樂聲色場所,七賢三路、建國四路及大仁路產生許多美式酒爸與PUB文化,七賢三路更有「酒吧街」之稱。

美軍撤出後,由七十年代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員」延續船員酒吧,又以「菲籍」船員居多,但因為船員消費能力減弱,七賢路的酒吧逐漸開始沒落。

七十年代後半期,五福四路興起一種新形式的「在地化PUB」,沒有酒女坐檯,純粹的融合西式酒吧文化與休閒,在建築空間上著重立面燈光,室內家具與飾品擺設,音樂及氣氛的營造,五福四路在此時形成一個專業消費街的初型。後來因為高雄經濟重心的東移,這種奢華的生活與現代文化與鹽埕區漸行漸遠。

2.劇場文化(電影文化)
鹽埕埔在當時文化建設位居全市之冠

高雄劇場
高雄市崛江町三之二(今七賢路五福路交叉口處) 為高雄市第一家劇場,
1921年由日人荒木萬三郎創設,中村秀經營。
1945年遭炸毀,又於1961年重建為「亞洲戲院」;
1981年改建為大樓之後又拆除。

金鴟館
高雄市榮町一之四(今大勇路上)
1930年由日人泉寬平創設。
1945年戰後由市府接管,改為「光復戲院」。
2002年六月因興建捷運為出口要道,結束營業。

壽星館
高雄市北野町三之三(今七賢路上)
1930年創設。
1935年更名為「壽星座」。
戰爭期間遭炸毀。
1971年中影接管,重建為高雄第二家劇場。
1995年歇業,閒置至今。

昭和館
高雄市入船町四之一(今五福四路前遠東百貨公司)
1940年創設,由日人經營。
太平洋戰爭時被美軍炸毀。
戰後重建為遠東百貨公司。

大舞台戲院
今大仁路199號
1947年正式營業。
1976年因施工不慎,內部遭大火燒毀,結構與外貌倖存。
1999年影業蕭條,宣告停業。

戰後開始有露天電影院的產生(梁園電影院,西元1950年成立),位於鹽埕區光榮街、必忠街中間,附近有第二小學(鹽埕國小)及鹽埕教會,為人數集中的文教區。

電影流行文化帶動了音樂市場的輸入,七賢路過去分布不少唱片行(EX 高歌、雷電華,金聲、綠島),原為供應美軍需求,現今只剩綠島,已看不出當年為音樂品味的重鎮。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多元的族群

鹽埕區因天然地勢及歷史地位,所以產生了移民社會的特質,並奠定其多元豐富族群的文化基礎。

鹽埕的先民在日據之前渡海來台,以漁鹽為主業,形成墾移文化,也為最早開發鹽埕地區的先民,所以視之為「高雄本地族群」。鹽程成為新興都市之後,陸續有「澎湖族群」及「台南族群」兩次島內移民;日據時代「日人」大興土木,遺留的殖民文化與建築風格,當時引進西式建築與仕紳生活的洋文化。

越戰時期,鹽埕達到經濟高峰,「美國大兵」與「船員」促成了酒吧、音樂以及休閒文化;近年因為外勞政策的開放,可以見到鹽埕區內有「菲勞文化」的聚集。現今鹽埕區以高雄本地族群與島內移民族群為主體。

1.高雄本地族群
日人開發鹽埕之前,北端的鹽埕庄與鹽埕埔有漢人的聚落外,其餘幾乎都為鹽田和養魚池,由此可見漢人主要從事漁鹽之業。
1908年,日人造港造市,使鹽田盡失,漢人被迫轉業,其中以從事地產及金融業較有成就,其中林迦為最具代表的例子,投資房地產亦投入金融業,並且創辦「高雄第三信用合作社」,為當時代表建築之一;林家古厝亦為現今鹽埕區重要歷史建築物。

2.澎湖族群
在本世紀,日本在台的經濟政策以農業為發展重心,主要的工商業(例如興建鐵路、開港、造市...)都掌握在日人之手,日人淺也在高雄設置水泥廠(現今台泥廠),鹽埕到處大興土木,因需要大量技術工人與勞工,澎湖人趁此機會渡海來台,日人因而雇用從事勞務工作。
澎湖人最早落腳於沙仔地與北野町一帶,因鄰近工作場地,也是鹽埕造港造市後的新生地。

(1)澎湖廟宇的建立
因為遠從澎湖渡海來台,為謀同鄉相互照應,並在聚落成立「澎湖社」,之後大家共同出錢出資建立「澎湖廟宇」,目前有11座澎湖廟宇存留,為高雄市澎湖廟宇分佈最多之地區。富野街的文武聖殿為現今最雄偉,香火最旺,也最具代表的,創建於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起出委身於七賢路與大公路口,後遷至此。

(2)「澎湖廳民會」的設立
昭和六年(1927年)成立,一反過去澎湖人被視為弱勢族群。會館位於瀨南街內,又名金城會館(於昭和四年 1929年)落成。後因二次大戰遭受破壞而改為「金城戲院」,同鄉會繼續於內辦公,而該會館曾經是重要的公共輿論空間,病也是二二八事件重要現場,之後於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拆除殆盡。

3.台南族群
移民之後主要從市民生方面的事業發展,米糕城、肉粽郭等小吃店,以及早年大溝頂、新樂街、瀨南街的布莊。日據時代漢光復後的人力車、三輪車也都由台南人包辦。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SOHO

SOHO 起源於美國,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縮寫,意指小型的家庭辦公室

SOHO的行業別
SOHO族工作時間自由﹑地點隨興,收入高低則由自己決定。 與上班族最大的 分野是,工作與生活不再明顯切割,辦公室與 居家二合為一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可能發展成SOHO的形態,尤其是服務業。

就行業屬性而言,SOHO 大致集中在五大領域︰

1. 創意 SOHO --
以創意發想、執行為主要工作內容的職業,如文字工作者、 設計工作者、廣告、音樂創作、攝影、口譯…等。創意人多半 需要自由而不受拘束的環境,才容易培養工作靈感,因此很容易走上 SOHO 之路。

2. 資訊 SOHO --
在網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擁有一技之長的電腦高手, 不管是軟體設計、網頁設計、多媒體、系統維護…等,最擅 長打破時空限制,也順理成章擁有當 SOHO 的基本條件。

3. 諮詢 SOHO --
顧問、講師、心理諮商、企劃、公關等以溝通取勝的行業, 由於工作內容與場所都富有高度彈性,因此跑單幫遊走各家企 業,或成立工作室的可行性也極高。

4. 業務 SOHO --
上述三種類型的 SOHO 係以提供專業服務為主,多半需具備 一定學經歷及專業口碑。而業務人才由於工作收入、時間及 場所具高度彈性,也適合以 SOHO 方式從事。例如傳銷、保 險、房仲……等,其中傳銷更是百分之百的 SOHO 行業,所有 傳銷商均以自營事業的方式從事產品銷售及組織拓展,與傳銷 公司只有契約關係,既不向其支領薪水,也不能享勞健福利。

5. 開店 SOHO--
相對於業務 SOHO 多半為非定點式的工作形態,同樣是銷售商 品或服務的小店經營,則是定點形態,守株待兔等客戶上門。 開店 SOHO 又可分為獨立開店與 加盟兩種,前者適合個性商店 或具有相關經營經驗者,後者則供有意創業卻缺乏足夠資源者 方便之道。一般人嚮往開店的行業大致以咖啡餐飲、花店、租 書漫畫、補習班等為主。另外,除了傳統店面,在網上開設虛 擬商店也成了新興的 SOHO行業。

Loft

Loft意思是指工廠或倉庫的樓層,現指開敞式裝修風格。LOFT發源於六七十年代美國紐約的建築,逐漸演化成為一種時尚的居住與生活方式,也稱藏酷(倉庫)風格,簡單,是它的核心理念。

當代著名建築設計師對這種空間形式多有涉獵,時尚品牌名店林立的紐約蘇荷區一直被認為是LOFT生活方式的起源地。這種由倉庫空間發展而來的居住概念,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由於藝術家、設計師或許多年輕白領的聚集而與餐館酒吧比肩,成為紐約的一處聚寶盆,LOFT也由此成為當今主流商業的一個標誌性生活符號。

20世紀四十年代,LOFT這種居住生活方式首次在紐約出現,當時藝術家與設計師們為了逃避在市區工作生活所需的昂貴租金,便利用廢棄的工業廠房,從中分隔出居住、工作所需要的各種空間。後來這就被人稱為“蘇荷”區。

這些LOFT的空間有非常大的靈活性,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夢想中的家、夢想中的生活,絲毫不會被已有的結構或構件所制約。人們可以讓空間完全開敞,也可以對其進行分隔,從而使它蘊含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近年來,北京的街道、建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及廠房等面臨去留之間的選擇。二環、三環路以內的工廠大部分遷出城外,留下的舊廠房有些依然堅固耐用,拆除它們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蓋新樓需要更大的資金投入。而loft的傳入,正好破解了這一難題,於是很快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興盛起來,並且有了自己的特色。

資料來源:

知識家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都長的一樣ㄟ...

對於這樣的街景,其實第一次看見時,帶給我頗大的疑惑感...這條街彷彿沒有了自己,全部都被穿上同樣一件衣服,帶上同樣一個面具。走在街上彷彿安靜的聽不到任何聲音,全部都是同樣的一件衣服,讓我不會想特別去注意這家店在賣什麼東西...

小店面有時有趣的就是不用特別去注意到底在賣什麼東西,從外觀、擺設...等,她自己就在訴說著自己的聲音,也是因為這樣街道才顯得有趣。

一致性真的就是乾淨整齊嗎?它是一條徒步商業街...但我卻彷彿感受不到商業的活力,走完...我也疑惑了...。

舊空間再利用

文建會在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中定義閒置空間是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空間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虞下,仍具有可再利用有價值的。歸納三點:
(1)原有使用功能消失且處於閒置狀態下的建築物
(2)需為結構安全無虞的建築物
(3)再利用後可提高週遭地區整體利益。

動機與目的:
自1960年以後,世界各地對於老舊建築保存與環境保護的觀念逐步提高,不同於早期是以破壞來代替發展。在60至70年代,老舊建築觀念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對於歷史性建築採凍結方式並非維護和保存。70年代以後,老舊建築活化在利用觀念和方式逐漸興起,80年代老舊建築再循環利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保存方式。台灣對於老舊建築的保存觀念在於70年代,對象是歷史性建築和日據時代的建築物,隨著世界的潮流,國內對於空間改造議題的探討與參與,不在侷限於歷史建築,漸漸國內相關學術研究單位,也對閒置空間再利用討論開始活絡,自從1998年文建會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後,對於老舊空間建築物再利用觀念和案例開始在台蔓延。

「空間再利用」議題之探討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但對於台灣的閒置空間研究都還是多傾向規劃為藝文展示空間或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國外對於空間再利用這方面,由於起步較早,早已朝向多元化使用類型之規劃發展,擴及到住宅、商業、辦公、娛樂等不同類型。在國內外案例中發現,成功的閒置空間再利用多採複合式使用,再利用類型可分為三大項分別為(1)藝文展演(2)商業使用(3)餐飲。故國內的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中應不在侷限藝文空間使用支單一考量,朝向空間類型以不同形式再利用是必要的,如果從長遠性文化政策發展思考,閒置空間再利用可以藉由各種類型的空間利用,帶出多元化的使用想法,找出最適合的利用機能,使空間能永續使用或經營。

閒置空間的產生主要來自於一些既有的老舊建築,在都市發展過程中隨著都市機能擴張與使用分區改變,逐漸不被使用進而形成閒置空間的狀態。目前國內對閒置空間再利用焦點多集中於做為藝文展示空間,然而從國外研究資料操作經驗中得到的結果是閒置空間再利用不僅僅止將再利用為藝文空間的用途,商業、住宅、教育、娛樂、休閒等各種使用目的都是閒置空間可能再生利用的新機能。

案例分析(二)-德國文化釀酒廠

文化釀酒廠位於柏林市中心,是德國著名舒海斯(Schultheiss)啤酒製造地,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徵用為軍需工廠,戰後歸屬東德,恢復生產,1967年停產拆遷機器後,空間成為其他機構及青少年活動進駐之場所,1974年雖指定為古蹟,但許建築物及設施多已傾毀。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由信託公司接管,次年文化釀酒廠協會成立,由文化釀酒廠協會、音樂協會、工業及常民文化基金會及法蘭茲俱樂部公司等團體,共同成立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長期租用。

由於工廠本身有相當獨特的磚造空間,與周邊住宅混合,臨近地鐵站,因此投資一億馬克將此地整修為文化藝術及商業中心。TLG信託公司(Treuhand Liegenschaftsgesellschaft mbH)對此地之定位,為以藝文團體經營的特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中心,多元的經營極規劃餐飲、超市、工作室、電影院、辦公室、展覽廳、小劇場、自釀啤酒的花園酒館、停車場...等;有些大跨度空間(蒸氣室、電力室)以出租空間方式(辦活動、聚會、辦公室...),戶外空間舉辦演唱會...等,結合文化及商業不同屬性的靈活積極運用。

TLG的整修及在開發計畫於1988年動工,保留十九世紀建築師Heinrich Schwecchten設計的工業建築的特色和原有的釀酒生產設施,列用原有的生產廠房、儲存區、包裝區、辦公室、員工餐廳、學校及庭園等,有六個可串聯之主要中庭及二十棟建築物,主要為紅磚及黃磚造,有精美的裝飾,柱,拱及高塔...等。?整建後可使用的面積從二萬五千平方公尺增為四萬一千平方公尺,文化釀製廠合作公司繼續經營既有七千五百平方公尺的文化設施,其他以招商或承租方式處理。而為了紓解都市內的交通問題,挖掘地下停車場成為最大的改建部分,而電影院則充分運用原廠房建築的高跨度,原有的戶外空間則成為廠房改造的餐廳及表演中心最佳的延伸空間。


將空間機能複合多元的使用是其成功的關鍵點,超市、啤酒館、餐廳及電影院引入一般大眾生活的使用,同時也增加了藝術展覽與表演的潛力觀眾。出租的工作室、辦公室及社區老人活動中心更是保持常態使用的大功臣。特別是在地社區居民活動的引入,如:具有地標作用的轉角建築為老人聚會的場所,使社區的融入更具張力;釀酒廠內的超市服務社區居民,電影院、聚會、九霸等更吸引相當多休閒及觀光人潮,尤其是入夜後更是附近辦公人員、居民、青少年社交的好場所,使此區充滿活力。

透過文化釀造廠合作公司主導的文化及社區活動,帶動此趨活絡發展;是一個很好的經營模式,已成為當地重要之複合性文化商業休閒中心。


結語:
一般我們所思考的「舊空間再利用」的模式一直跳脫不了展覽館、咖啡廳...等,但成功的案例不少,失敗的案例更多,舊空間如何再利用?它一定是「舊」空間嗎?為了保存文化就一定是藝術進駐嗎?從上面案例還有和老師talk之後,很多東西都要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貼近人?是否應該從生活模式著手?如何讓它是新的卻不失在地性和獨特性?

複合模式的經營手法是我所認同的,只是除了商業性的搭配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
Dialouge Magazine 2007/7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愛河邊的生活

從小就生長在高雄的我,對愛河的印象就是髒、亂、臭...在還沒看見愛河就已經先聞到那無法形容的味道,令所有人都敬而遠之。

小時候總是不解,為何那麼髒那麼臭的地方,卻稱之為愛河?從文獻中了解到,愛河全名為「仁愛河」,發源於仁武鄉八卦寮潭埤,由東向西,在龍水左彎蜿蜒流入市區,穿過鹽埕區後出海。支流發源於五塊厝之東,在前金區之後金(七賢國中前)與本流交會,從鹽埕之海尾仔向西流入高雄港。日據時期,經過整治後稱為「高雄川」,江河面縮窄,可行駛小輪,逆流而上泛小舟可達灣內,故有高雄運河之稱。

光復後,運河兩岸闢為河畔公園,沿河全面綠化,園裡設置亭臺石凳,可供休憩。環境優美,吸引情侶的到來,雙雙倩影,或漫步,或並坐,極富情調。幾經報章媒體的渲染,愛河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稱。

但進入民國六十年代的時候,工業廢水、家庭汙水、垃圾、遊客廢棄物,均拋置河中,導致河水黑如墨汁,臭氣四溢。從此,水質清澈見底,泛舟瀏覽,情侶雙雙並坐於河邊...等景象都已成往事。

而很不幸,民國七十五年出生的我,沒有見過愛河過往那般美景,對它的印象就是它是一條很大條的「臭水溝」,垃圾堆積、臭氣四溢,讓人連接近都不想接近,連接高雄東西邊的四條橋(建國橋、七賢橋、中正橋、高雄橋),大家不是快步經過就是飆車駛離。

誰能去想像這條臭水溝能在今日的高雄漸漸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呢?主要原因也是高雄市政府投入鉅資整治愛河,並建地下大水管直通大海,促使愛河恢復昔日風光,也因為愛河的整治成功,慢慢改變了高雄人的社會價值觀,也更進一步慢慢擺脫掉高雄重工業都市的形象。



而上面那一張照片就是我在逛基地(鹽埕區)時,悠閒的騎著腳踏車經過愛河邊時,看見愛河邊聚集了許多釣客與老人,邊聊著天、釣著魚,享受這悠閒的下午時光。雖然旁邊就掛著指示牌(禁止釣魚),但反觀馬路疾駛而過的汽機車與悠閒釣客的漫漫享受,誰又忍心破壞這般氣氛呢?看著魚兒上鉤,我也不禁在一旁興奮得叫著,而釣客成功的釣上魚的那張滿足又驕傲的臉,使我看了也不禁開心了起來。

水岸高雄的下一步

高雄以「水岸高雄」轉型再出發,從地景改造,愛河整治到港灣開發,慢慢的跳脫「重工業」髒亂灰暗的形象。

2007年都發局局長林欽榮由執政者轉為規畫者,提出「多核心發展趨勢」的策略,由多功能經貿園區轉化而來的「臨海新都心」,藉由高雄市鐵路區地下化工程轉換為台鐵捷運化系統,並預定原火車站新生地再開發的「高雄都心」與左營高鐵站區的「高雄北都心」。

愛河長達八年的水岸改造是高雄市地景蛻變的關鍵起點,從東北向西南貫穿,沿岸設置大量的基礎建設。愛河成為了高雄主要印象,也為高雄市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她承載了社會與市民的意識,更進一步激發出「屬於高雄人的驕傲感」。

在國際間「生物共生意識」抬頭的今天,林欽榮認為高雄市的未來定位,就是在整個台灣區域中成為高高屏地區的區域核心:藉由臨海新都心的鞏固型計畫,配合高鐵通車,在左營站建立一個與全台接軌,可容納營運、行政、遊憩文化、運動與研發的多功能區域,才不會因磁吸效應而遭台北掏空。並由三個新都心各自成就經濟目的、區域指揮功能及吸引國際產業。

由多功能經貿園區轉化為「臨海新都心」,在早期發展太過於單一化,而新的策略除了加強住宅規劃,活化整個空間的土地再利用,使內陸經濟轉換為海洋經濟。在未來,許多基礎建設都將貫穿臨海新都心,為高雄創造新的港灣海岸再開發的機會。

高雄花了八年的時間成功打造出水岸意象,下一個十二年則是要集中城市都心發展能量(高雄之心),於都會中心進行重新結構(restructuring)。火車站周邊的發展,將是使高雄成為「南台灣區域都心指揮中心(regional commanding center)」的關鍵。配合鐵路地下化,可有廣達二十七公頃的新生土地釋出,將可縫合南北、連接東西,並可連往機場和高鐵。

火車站有極強的資訊交換和金融交易功能,從商務、行政中心,甚至部會南遷等角度考量,火車站均為最佳位置。最重要的是,這將是第一個依據現在都市設計規範要求所有建築物都採取生態建築標準打造的城市密集區,並比照韓國「清溪川」模式,引流蓮池潭,再沿線打造出人工河,建立一個生態的都會中心。

北都心」掌握了未來高雄與整個台灣接軌。林欽榮指出,高鐵通車後,左營站周邊成為繼小港國際機場之後,高雄市對外連結的重要窗口。目前已在左營區進行交通建設的重新再結構,爭取建台水泥廠聯外隧道、全長七公里的台十七線等運輸動線興建,並結合半屏山資源,加強土地利用低度區域景觀以提升質感,藉由國家風景區形象再出發,也吸引國外觀光客及國際型文化產業進駐。

林欽榮強調,水岸高雄已經是高雄的金資招牌,但只有及早進行多核心的佈局,下一個十二年高雄才能走個更穩更好。



資料來源:
Dialouge Magazine 2007/8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新聞周刊評出全球八大創意城市

轉載:Archifield [阿奇菲爾德] 建築論壇 http://www.archifield.net/vb/showthread.php?t=623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選出全球八大最富創意城市,她們不是紐約、巴黎、倫敦等超級大城市,而是多個極具活力的新興文化及創意城市,近年資訊科技發展蓬勃的北京中關村亦榜上有名。

美國奧斯汀:音樂視覺工業城
位於得州的奧斯汀以音樂聞名,是逾一千五百套音樂劇的發源地,由音樂工業造就的一萬四千個就業職位,爲當地經濟帶來48億港元收益和8600萬港元稅收。
但音樂並非市內唯一創意行業。開放的氣氛孕育出一片大無畏實驗精神,令不少創意企業在八十至九十年代紛紛遷到這裏。戴爾電腦的總部便是開設於此,同時還有不少其他電腦晶片製造商、以至網頁設計師。而這些行業的蓬勃發展,則進一步帶動了對本地音樂和視覺藝術的需求。
其實奧斯汀的創意浪潮在數十年前已開始醞釀,得州大學學生爲音樂劇提供了大批捧場客;1970年,當地建立首個可容納數千人的大型音樂廳,進一步凝聚了當地樂迷,牧場牛仔、法律系學生以至有型的嬉皮士均聚首一堂。
自此音樂發展更趨蓬勃,至九十年代終能獨當一面。今年該市將舉行首屆奧斯汀市地區音樂節,目標是終有一日能與著名的新奧爾良爵士音樂節一較高下。

墨西哥蒂華納:新興藝術之都
蒂華納在過去數年成功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高科技發展,成爲新興的藝術之都,吸引了來自東京、紐約等大城市的電視製作人、以至藝術館館長注視。
1999年當地音樂家混合傳統墨西哥民謠和電子節奏,開創全新音樂種類Nortec,一鳴驚人。無論是音樂人、平面設計師還是裝置藝術家,都無不爲蒂華納的探索精神深深吸引,有藝術家更形容她爲�社會實驗室�,是全球不同文化系統最能透徹融合的地方。
蒂華納過去多年吸引了大批墨西哥和拉丁美洲人前往當地,初時大都是未能成功前往美國的尋夢者,開始在市郊地區定居。一九九四年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再湧入大批外地工人,成爲不同思想、文化和品味的彙聚之地。
蒂華納的藝術多由科技啓發,近數年更吸引了多個高科技藝術節在當地舉行,並將會與洛杉磯和紐約等地進行藝術交流。美國最大西班牙語廣播網路Univision亦正洽談與一間專門拍攝社會題材短片的電影公司合作。這一代的蒂華納人都已拋開上一代的自卑心理,爲自己的獨有文化自豪。

南非開普敦:電影製作的天堂
1994年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令結合多元文化、怡人天氣和優美大自然風景的開普敦真正成爲全球電影製作人、廣告人和時裝模特兒的天堂。咖啡店和網吧內的大學生爲城市添上幾分學術氣息,全國最頂尖的hip-hop歌手和雕塑家均雲集市內。
其中電影業是開普敦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自一九九六至九七年漸趨蓬勃。低成本、高技術、加上幾乎可模仿任何地區風景的天然地理環境,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製片家湧至。現在全國影視行業的四分一收益均是來自開普敦,當地電影業在過去連續五年每年增長達兩成,大部分製作公司的工作已排至2003年年底。
電影和時裝業更爲開普敦引入大批髮型師、攝影師和製作人等潮流人士。廣告業亦正急速發展。大批頂尖創作人準備就緒爲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客戶服務,但收費卻比其他國家便宜得多。

北京中關村:矽谷革命發祥地
中關村可算北京市內、甚至全國國內科技革命最狂熱的地方,致力培育未來蓋茨,連國家亦已宣佈她將帶領中國進入資訊時代。
在全國頂尖學府環抱下,中關村是國內最多學生和富翁彙集之地。廉價的高教育勞工,吸引全球逾四千間企業開設商店,包括IBM、諾基亞、摩托羅拉、以至中國本身的成功企業聯想和北大方正等。根據政府資料,去年外國企業遷入的速度達平均每日一間,總投資額近四十七億港元。
中關村的發展始於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民間開始實驗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學生以至大學教授紛紛以廉價宿舍或空置課室作基地,成立小型高科技公司,繼而吸引其他企業遷入,兜售各式辦公室用具以至電腦元件。
近年政府已把中關村列爲特別發展區,提供稅務、租務優惠和特快批核商業登記,又築橋鋪路和進行地區重建。雖然有擔心發展過急會對缺乏資金的年輕創業家構成壓力,但他們大部分仍表示會繼續留在中關村,因爲這裏才是他們的理想所在。

比利時安特衛普:帶動超時裝潮流
安特衛普在時裝界那一時無兩的風頭,始於八十年代末。當時在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畢業的六位同學,因爲一次倫敦時裝展上表現突出而被冠以�安特衛普六君子�的稱號,並隨之成爲倫敦行內炙手可熱的時裝設計師。
自此以後,安特衛普的時裝就只有不斷發放光芒。可喜的是這個現象正擴散至其他行業。斯海爾德河旁邊的餐廳,變成了一衆製片商、攝影師及平面設計師的集散地,他們都在這裏洽談最新的發展大計。�安特衛普六君子�中的瓦爾持�范貝倫東克(Walter Van Beirendonck)便染指傳媒行業。他創辦的時髦時裝潮流雜誌,每季都會轉換以英文字母作爲名字。安特衛普的搖滾樂隊Deus主音歌手湯姆�貝爾曼正拍攝一出每個角色都是穿著某比利時設計師的服裝的電影。大批新潮酒吧在曾經是人煙渺渺的北部碼頭住宅區開業,音樂人將一個大貨倉改建成爲周末演奏的場地,就連法蘭德斯皇家芭蕾舞學院亦遷址到該處。

英國蓋茨黑德:由煤礦到文化之都
蓋茨黑德今天擁有的一切,源於那座巨型守護天使雕像。在一九九八那年,英國藝術家安東尼�戈姆利給蓋茨黑德造了這個高20米,擁有波音767客機航翼長的雕像。這座英國最大雕塑��北方天使,引起國家上下對這個已經雕零的煤礦及造船首府的注意。
奇妙的是,北方天使吸引了連串當地人望能將這個貧瘠地區轉化成爲歐洲藝術中心--繼而起動經濟的活動。蓋茨黑德千禧大橋、最新型的BALTIC畫廊及Sage Gateshead音樂中心擬定于明年開幕。
具創意的城市計劃能夠扭轉一個城市的命運嗎?上述提到的計劃已吸引到私人投資,並給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四星級的希爾頓酒店正在施工,而建設商業園的計劃規模已擴大三倍,務求滿足高科技製造商的殷切需求。正在設計該酒店及商業園的建築師史密夫說,如果沒有BALTIC、音樂中心和大橋,他的客人根本不會興起在蓋茨黑德建屋的念頭。就在上月,碼頭沿岸一批新落成豪宅在開售首天便售出七成四,成績驕人。

阿富汗喀布爾:後塔利班的巴黎
文化部音樂組負責人科斯諾德說:�阿富汗人對音樂的渴求就如他們必須飲水一樣。�
在塔利班政權倒臺後,首都喀布爾回復了生氣。自三月以來,本來已移居別國的近一百五十萬阿富汗人,把他們尋求庇護的地方��巴基斯坦、伊朗、歐洲及美國的文化影響陸續帶返家鄉。
外來文化的流入觸發起活躍的意念交流��不是說笑��其情況與二十年代的巴黎無異。導演、畫家和小說作家每天都到阿富汗藝術家協會一聚,切磋一下。有的雙方已經幾年沒有見過面。
電影公司、劇團及畫廊林立喀布爾各處。近期在高檔的州際酒店開畫展的風景畫家阿謝夫說:�當一位藝術家辦展覽,另外十個亦會仿效。�
至於電影方面,在美國好萊塢和印度孟萊塢的影響下,導演們都在掙扎尋找屬於他們的聲音。單是過去九個月就有近十間私人電影公司開張。近期的出品主要探討濫用藥物及回流難民所面對的難題。其他新片純粹娛樂性質。
自塔利班下臺以來最成功的藝術事業,莫過於幽默雜誌《Zanbel-e-Gham》能夠在非政府組織協助下重見天日一例。該出版社編輯慨歎地說:�在往時,連笑也受到政府管制。�

法國馬賽:借助嘻哈音樂復興
曾幾何時,馬賽是個古老的繁盛港口城市。然而踏入九十年代,馬賽察覺到制止大量居民選擇移居別處(每年約一萬人)及減低高至百分之二十的失業率的急切性。結果,馬賽人竟然在多元化的音樂中找到動力。
馬賽如今證明是美國海軍和水兵在八十年代引進的快板嘻哈音樂(hip-hop)的盛産地。就在十五年後,馬賽便培育出一班能夠重建該城形象的法國著名嘻哈歌手和藝術家,例如名導演路比桑。
投資者開始注意這片創意無限的土地。一個大規模的聯邦復興計劃,透過建設氣勢磅礡的博物館及重建碼頭,正把這個城市轉化成爲一個經濟和文化的聖地。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企畫書內容擬定

(一)選擇基地緣由、高雄市發展願景

(二)基地調查分析

-1.歷史文化

-2.現況分析 a.都市角色分析

..............b.土地現況使用分析

..............c.交通動線

..............d.族群使用分析

..............e.區域分析(機能&氛圍)

..............f.可利用資源分佈(產業or空間)


(三)資料彙整
-1.課題
-2.對策擬定

(四)相關案例分析
-1.國內案例分析
-2.國外案例分析

(五)設計構想及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

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簡單來說,就是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昇的行業。 文化產業或可被視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以經濟術語來說,『朝陽或者未來取向產業(sunrise or future oriented industries)。UNESCO認為文化產業的概念一般包括:印刷、出版、多媒體、聽覺與視覺、攝影與電影生產,亦等同於工藝與設計。對某些國家來說,這個概念也包括建築、視覺與表演藝術、運動、音樂器具的製造、廣告與文化觀光。 UNESCO主要將文化創意產業分成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慧財產權三項。文化產品指涉的是書本、雜誌、多媒體產品、軟體、唱片、電影、錄影帶、聲光娛樂、工藝與時尚設計。文化服務則包括了表演服務 (戲院、歌劇院及馬戲團)、出版、出版品、新聞報紙、傳播及建築服務。它們也包括視聽服務 (電影分銷、電視/收音機節目及家庭錄影帶; 生產的所有層面例如複製與影印; 電影展覽,有線、衛星、與廣播設施或電影院的所有權與運作等),圖書館服務、檔案、博物館與其他服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所謂之定義:「結合創作、生產與商業之內容,同時這些內容在本質上具有無形資產與文化概念之特性,並獲得智慧財產權保護,其形式可以是貨品或是服務。從內容來看,文化產業也可以視為創意產業;或在經濟領域中,稱之為未來性產業(Future Oriented Industries);或在科技領域中,稱之為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ies)」。

英國對「創意產業」所為之定義:「創意產業源於個人之創造力、技能與才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式與運用,具有開創財富及就業機會之潛力」。

根據國內「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在2003年所擬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草案」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創意或文化累積,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提昇的行業」。內容如下:(1) 視覺藝術產業、(2)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3)文化展演設施產業、(4) 工藝產業、(5) 電影產業、(6) 廣播電視產業、(7) 出版產業、(8) 廣告產業、(9) 設計產業、(10) 設計品牌時尚產業、(11)建築設計產業、(12) 數位休閒娛樂產業、(13) 創意生活產業、(14)其他合於本法定義之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的特質
一般所謂的產業,其所重視的是市場佔有率、行銷策略、與產品開發,而它的生產量乃決定在供需法則及成本效益之平衡點上,因此只重視企業個體本身的盈虧,也就是企業本身的內部經濟效益(及投資報酬率),而文化產業除了上述的因素外,它尚有藝術性的、美學的表達,以及內在的省思問題,所以文化產業必須注意下列事項(文化產業的特質):
1、文化產品可以是現代的或傳統的,亦即只要獨特性即可,以創意為主,所以有人稱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它不僅為需要而創造,甚至是為感覺而創造。
2、必須能夠吸引人,尤其是年輕人,由於文化是動態的,是一種生活的型態,倘若能引起年輕人注意,必可為地方帶來新生命及活力。
3、重視設計:不管是在包裝、生產上要設計出具有獨特吸引力,讓人感到舒適、喜歡進而產生樂趣,所以文化創意產業乃以設計為主體,從物件本身的設計至物件的包裝、行銷等等。
4、與節慶配合,以便吸引及留住人潮,來體驗當地文化特色,享用當地文化產品。
5、透過文化政策的協助,加強其國際競爭力,發展其獨特性。
6、文化產品必須具有故事性、傳奇性及典故,方能豐富消費者的生活、感動消費者的情感,產生獨特的消費者。

文化產業的發展策略
由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跨領域的,所以必須結合地方文化及人才外,尚須政府等方面的協助,因此在經營策略上就必須整合各方資源,不像一般產業只顧企業本身即可,因此其策略是多方的,現分述如下:
(一)、文化政策
由於文化產業之產品仍具有故事性、傳奇性、獨特性,甚至於有典故的,所以它是文化資產的一種,當然必須文化政策的配合及整合,否則如以一般企業的經營形式,則勢必造成〝群龍〞無首。因此,政府適時的扮演領導者來加以協助及整合,是有其必要性,所以在政策上,政府可以提供機會、設備、獎勵措施,鼓勵文化產業及一般企業的贊助,甚至從教育政策著手,等到成熟階段時,政府即可退出,讓文化產業自行發展。


我國的文化政策其層面幾乎無所不包,感覺將所有的文化形式或活動都納入其中,而感覺提倡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經濟競爭力。只是讓我較為疑惑的是,最後是否又會是資本化發展?我想這就需要政府的一些政策來控管了吧!而地方文化產業只要不要又成為財團斂財的工具,以及政府能適當的提供資源,我想地方文化產業是可以被期待的。



資料來源:
http://new.cci.org.tw/index.asp 文化創意產業網站
知識家

案例分析(一)-上海新天地

從西方國家的都市改造經驗,再作法與看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
主要概念為認為舊區環境惡劣,並由公部門直接全面透過強制徵收私有土地拆除重建,供私部門進行再開發,而這樣除舊佈新的方法使大規模原有的居民被迫遷徙,更導致地方的仕紳化。
2.都市再發展(Urban Regeneration)
主要概念為對舊區環境形式採取中性的價值觀,認為舊區空間經過整建或改善即可獲得新生,而認為舊區空間衰敗主要原因是因為缺乏公共建設,而直接局部的注入新設施,期望開創出新局面。公部門以公共建設為催化劑,利用公共土地提供新設施,吸引私部門進駐已進行街區或結構更新,並促進就區整建的改善。
3.都市保存與復甦(Urban preser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將都市的已存在的風格與形式視為資產而非負擔,並且透過適當的條件以及管理機制的應用,反而將地方文化特色展現出來,這是新區所沒有的魅力。而在態度上採取「間接全面」,1透過法令或財務機制提供誘因,鼓勵私部門在原有的環境結構下進行街區改善,尊重原有地方風格,形成特色。2進一步透過連結與連鎖形成新舊區資源的互補。3更進一步釋出公權力,鼓勵並補助民間組織,使民間與公部門一起合作進行街區改善、維護以及經營,達到復甦舊風格,形成新特色。


基地位於蘆灣區中心,過去是法國租界─ 是舊上海昂貴繁華的區域。而上海在都市重建採用了新的模式,利用「歷史保存」的方法進行都市復甦,而所謂的歷史保存並非將單體建築物已凍結或是復原的心態,形成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或是成為建築的植物人。

上海新天地在開發之前,是一片擁有近一個世紀歷史的「石庫門」里弄建築。從19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石庫門」(一種法屬租借殖民地時期風行的住宅形式建築)有著深深的歷史價值,他是中西交融下的產物,更是代表了上海近代的歷史文化痕跡。

上海新天地依兩階段別進行,第一階段為「
選擇性修建」:一方面加了必要的補強後,舊建築的外牆、屋頂和其他獨特的建築特徵被忠實而費盡苦心地保存並且復原成原來的樣子,另一方面也去掉不必要的、保護的等其他加強措施,而原本是居住用途的是空間依據新型商業空間的需求被大規模的翻修 / 改建。幾個新的流線型玻璃/鋁製建築策略性地配置於基地內以增加對比與張力效果。為於主入口的現代抽象水雕是招牌與指標。

第二階段發展的其他部分包括了面對中庭人造園林的低樓層、有五星級服務的高級住宅,以及一些重新改裝作為商業用途的石庫門建築。開放空間利用相同特色而擁有不同表面處理的花崗岩與當地黑色磚裁的戶外鋪面組合將整區的空間整合起來。
中間有一條徒步道路穿過整個基地,輸送所有的步行人潮。為了維持設計品質的ㄧ致與管理資產,所有的建築物都只能出租。開發者掌控了所有外部照明、指標招牌、景觀以及其他設計。戶外照明是經由審慎的過程挑選出來,希望所有巷道、主要通道以及修復後磚牆 / 混凝土牆包圍的庭院能夠呈現出設計所要求的夜間氣氛。
被修復的建築中,最重要的就是現為博物館而曾經是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招開第一次會議的場所。因此所有新天地區域內的建築都是低層的。整個基地有三萬平方公尺,而總樓地板面積有這個數目的兩倍。


而新開發後的「新天地」建築群外表保留了當年石庫門的磚牆、屋瓦,而每座建築的內部,則按照二十一世紀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情感世界量身訂做,國際畫廊、時裝店、主題餐廳、咖啡酒吧等……。

而上海新天地使人們來到此處,自由穿梭,不用固定在哪家店中停留,而在公共空間除了實用(例如販賣物品)還可以邊享受地方文化特色,並可以體驗休閒以及「看人及被看」的場所。人們在此處與城市親近,與文化親近,也與自己親近。

上海新天地所存在的意義不只保存特色文化,因為新天地具有時代意義,因此作為上海的象徵。但他的情感作用十分巨大─
因為它讓上海人明白,它們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便是這個城市本身。

結語:人為何要出國?就是為了體驗不同地方的文化,這才是樂趣。如果所有地方都長得一樣,那為何還要出國去呢?所以延續地方文化以及保存歷史、尊重歷史,並進而發展出只屬於地方文化的特色,這對於現在都市發展規劃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全球化,仿照國外的都市。

而反觀小小的台灣,就算是小小的一塊地,南北也有差異、東西一樣有不同,就像是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驗和經歷,有些人可能對於某些事物感動、有些人可能對於某些景物感動...所以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也有著自己的一本「歷史」。而地方也一樣,她承載了這塊土地的某一個時間或是地方所發展出的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我們應該為了追求全球化而去改變他嗎?利用特色來去發展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販賣生活感和地方特色,反而更容易吸引大家對於他的關注吧!

資料來源:
http://www.wretch.cc/blog/blindmixed/1210332Xintiandi
知識家
Dialogue Magazine 2008/5
Zing新(上海新天地專刊)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9/17上課內容

「鹽埕區」經日治時期築港、碼頭的新建,逐漸成為高雄市的行政與商業核心地區,其聚集性活動是當年高雄市最活絡的地區,但後來歷經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人口逐漸外流以及都市發展重心東移而趨於沒落,使鹽埕區發展趨於停擺。但也因此鹽埕區現在仍保留老舊的面貌,與高雄市中心相比較之下,鹽埕區仍保留許多文化產業、歷史建築及產業街道。從區位上臨山、環河又面港,是高雄市其他行政區所不及的。

而若要重新發展鹽埕區商業使之活絡起來,我覺得不太可能,而面對這樣的舊市中心區的發展更不應該是使用拆除重建的手法,我們應該是去尋找出特色空間以及特色產業,並尋找出他的發展潛力而提出一套策略。

尋找資料KEY WORD:
文化創意產業
閒置空間再利用
上海新天地
北京七九八
愛爾蘭都柏林 TEMPLE BAR
香港西九文娛特區
新加坡海濱藝術中心
林欽榮 城市創新治理
謝長廷關於高雄相關資料


蒐集的資料:
都市計畫圖(市政府如何看待鹽埕區)
人口、建蔽容積率
都市發展策略
藝術村的資料
年輕人的都市休閒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本學期基本架構

第一階段:為時約一個半月
進度:「初步計畫書」的擬定。
期中評圖:十一月初,評審「初步計畫書」。

第二階段:為時約兩個半月。
進度:進入設計、發展設計思考。(含計劃書的繼續深化與定案)
期末評圖:將評審兩個部份—
(1) 一個初步的設計案(含設計草模型、設計概念草圖)。
(2) 一份有深度、有想法的計畫書。